今天,幼儿园老师在班级群里通知:“为了疫情防控,同时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不得再进入班级,所有人准时在大门口接孩子。为了更有序,实行错峰放学。”学校考虑得多周到呀,有为了孩子发展的长远考虑,有错峰放学的针对措施,很是难得。
下午五点十分,我准时向幼儿园门口走去,已经有小班的孩子陆续被家长接出来。放眼望去,门口的家长比起平时来少多了。
五分钟过去了,我“挪”到了离门口较近的地方,发现大门已被围得水泄不通,门里是在寒风中排队等待家长来接的孩子,门外是挨挨挤挤焦急接孩子的家长。老师喊破了喉咙,站在后面的家长依然听不到,站在前面的家长却迟迟等不到老师点自家孩子的名字。一些幸运的,很快接到了孩子,也很难顺利的从人群中挤出来。这不,一个孩子被挤倒了,真是……大概更多的踩踏事件就是在这样拥挤又焦急的情况下发生的吧!
就这样,家长们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耳边不断传来各种抱怨声:“这大冷的天儿,冻死了,这不找罪受吗?”“还是去教室里接更省时,孩子至少不受冻呀!”“这么拥挤不堪,人与人如此密切的接触,怎么利于疫情防控呢?”“这么操作,放学需要花费的时间不是更长了吗?”……
经过漫长的等待,我终于接到儿子,小心翼翼地护着儿子,费了好大力气,才从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中“突围”出来。
在长长的缓了一口气后,我的脑袋终于能思考了:看似很合理的事情,一遇到实际情况,就显得缺少了可操作性。试问:大门口本就不宽阔的地方,设置怎样的通道才能让众多家长做到有序进退?只开一扇大门,怎样才能实现家长和幼儿的高效对接?每个年级五个班,差不多150多个孩子,十分钟的错峰放学时间够用否?
一个决定在发布之前,决策者还须进行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调查,才能保证决定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