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知识更迭速度的不断加快,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步伐,努力向前。可是,什么养的教育才是我们理想的教育,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孩子为什么而学,才能适应未来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且听本书多层面、多角度的细致阐述。
记得上中学时,最不喜欢的事情就是背诵历史事件的年号,可是因为考试必考,不得不硬着头皮大声说“爱”。时过已久,现在再想,只能记得很少的重要历史事件,很多时间早已经随风去,不复存了。不能想象自己为什么会忘得那么彻底,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因为这些年号对我来说,不具备生活价值,当知识在生活中没有实际运用的机会和价值,那么它作为了解得学习的。
我们想要寻求改变这种无意义学习的教育现状,唯一的有效途径就是改变课程,只有课程改变,学校才能改变,但我们“传统的课程就像被固定在自行车链条上一样,同时,它深深扎根在家长头脑中:“我以前学过这个,为什么我的孩子就不学了?”事实上,这些课程不该长久不变。这些课程似乎也遭遇了一种“拥挤车库”效应:保留、继续使用破旧的自行车总比干脆扔掉旧车、使用新车更容易、更安全。”这些陈旧的教育惯例成了教育变革的阻力,然而,我们也惊喜的看到了很多学校进行的有益尝试。
通过阅读本书,我还有以下感悟:一是,在孩子未来从事专业工作之前,尽量能让孩子成为通才,也就是全局性理解。
二是,在目前应试教育的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应该多和孩子交流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不是只看重具体的答案和考试。
三是,重视孩子的非专业知识兴趣的培养。多培养孩子非专业知识兴趣和知识,可以拓展孩子视野,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