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说读经过程中指读和跟读的问题。我们从几个经常遇到的问题入手来说。
问题一:
现在我在用指读方法引领23个月的儿子读经。但听一位老师讲,不要给孩子做指读,会影响到他将来的阅读速度。
自己很迷茫:儿子根本还不识字,如果我不做指读,就这样捧着书读下去,他能知道哪儿对哪儿么?
我们的回答:
经常有这样似是而非的理论,让家长无所适从,
指读、跟读,都是成长的阶段,如同孩子小时扶着墙学走路,怎么就会影响长大后跑步呢?
我们提供的童音跟读、童音领读的教材,为学习经典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帮助,而许多老师不支持让孩子跟读,我们感觉很可惜。
还有一些说,让孩子跟妈妈读,妈妈的声音是最美的,等等理论,
如果妈妈的声音很标准,如果妈妈有足够的爱心,足够的时间,当然很好,
但是,试问,有几个妈妈的声音是足够标准的?有几个妈妈能够天天带孩子读经?
放着好好的教材不用,还找出一堆理由,真的为这些家庭可惜。
这个理论,我们还要扩展:其实,爸爸的声音也是最美的,奶奶、爷爷的声音也是最美的……
但是,我们能这样做吗?所以很多理论看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经不起放大。
放大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去伪存真.
再举例说明,有人说,动画片可以让孩子有兴趣,可以学好经典,
那么我们放大,让孩子习惯看动画片,一直到大学,一直到工作,就会发现此理论,完全行不通。
真正让孩子能够长期坚持的,不是动画片,而是简单的书本。
我们如果带着这个放大镜,对许多理论就会及时识别。
学了易经就得有火眼金睛。
问题二:我让孩子自己读一下,他居然读的错字连篇!
答:
你这是考试,不是读。
可以跟录音,也可以跟妈妈。
读,就是读,没有别的花样。
孩子不会时,用跟读法。
孩子读错了,不管他,继续读下一句。
天长日久,他就自然会读,不可急于考试。
打个比喻:种花生豆到土里,三天之内,不必扒开土看它是不是出芽了。
只读不考,是要点。
现在你已经考(烤)了,他“糊”了,怎么办?
忘记这件事,不当回事,还只是读即可。
问题三:我觉得,一句一句地跟读,似乎不太容易背会……您可否指正一下?
答:
这是同一个问题,还是把读经,当成背经了。
背,也是一种考试。要去掉这个想法。
有了这个想法,会障碍孩子。
现在社会,有的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就是用这种方法教坏的。
跟读多了自然熟悉,尝试自己指读。
如果自己不行,再跟读。
能够自己指读了,再过一段时间,自然会背诵,但是也不必管他。
当你的观念正确,做法也一定正确。
比如读经,不可等同于背经。
你在称赞孩子时,是夸他背得好呢,还是夸他读得好呢?
称赞的“标的”(指关注的焦点),反应了你的观念。
记住:儿童读经,只是读,关注点,要在读上,而不是在背诵上。
问题四,我们看个场景:
假如我是周老师,一天幼儿园放学,一位家长领着孩子,远远地看见我了,就问孩子:你看谁来啦?
孩子看到了我,可一时说不出来我是谁,妈妈又问:咋不跟老师打招呼呢?
孩子语塞。
由于时间紧,我还有其他事,就摸了她一下头,说:跟周老师再见。
我挥手,她也挥手。这样就过去了。
大家说,是这个小孩不懂礼貌吗?
这个和上面讲的读经,是一个道理:你做出样子,她就会学。
模仿,是孩子最大的本事!
我们总想考试,问孩子,谁来啦?她哪有这么快的反应速度!
我们只是擦肩而过,时间很快,孩子就糊在那了,一下子挫伤了孩子娇嫩的信心,而家长却浑然不觉。
大家说,这个家长应当如何说话,引导孩子?
宝宝,快看,周老师来了!
这句话,是用激情,传递了家长对老师的尊重与感情!
所以,说话也需要学。
家长不尊师,孩子怎么教得好呢?
怎么尊师?送礼?
有没有不花钱就把尊师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方法?
上面已经教完了。就是一句话,全在里面了。
就这句——宝宝,快看,周老师来了!
这句话是用激情,传递了家长对老师的尊重与感情!孩子立刻兴奋。
如果是和老师开玩笑,说老师真帅啊,老师太美了,之类的,就教会孩子玩世不恭。
第二句:宝,快说“周老师好!”
同时,家长把自己的手挥起来。
如果孩子是两周以下,就帮孩子把手挥起来。
如果孩子反应不快,就再来一遍:宝,说“周老师好!”
这样重复多次,孩子才学得会。
这样做,既是对老师尊重,也教导了孩子,一举两得。
哪怕孩子最终也没有反应,对于老师也就给足了面子。
如果家长直接说"周老师好!"会更好,因为是自己在做,而不是要求孩子。
这样,其实是把对宝的问话,改成两句跟读,让孩子模仿。
这个故事讲完了。
请大家记住:把考试、问孩子,变成跟读。
所以,不是孩子没有礼貌,是家长不会机会教育。
不是家长不愿意教育,只是不懂跟读的妙用。
总让孩子背诵,总想考一考他,结果,就把孩子考(烤)“糊”了,谁之过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