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时候会很焦虑时间的流逝,我的公司已经开始不收30岁的基层员工,管理层不得超过35岁。眼巴巴地看着现在两点一线,有些暗淡无光的生活,似乎一眼就能望到自己三年五年后的生活。因此我决心想要改变。
于是我开始笨拙得坚持一些习惯:每天打卡读诗词,每天练字,每天朗诵,每天画笔记,每隔几天去健身,每隔几周去领读一次读书会。所谓积小胜为大胜,我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我建立了更高的自尊水平,也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习惯学院”,拿到了公司的稿费,和樊登签约了领读者。或许这些不是什么大财富,但我十分感恩。
我思考着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不想每天生活得浑浑噩噩,想要坚持不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也不想每天都陷在紧急的事情里,而放弃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荒废自己的光阴。于是,便潜心决定,把习惯研究到底!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个人经历谈谈我对于习惯养成的理解:
1.找对方法很重要。我阅读了《人生效率手册》,《掌控习惯》,《效率管理手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其实每本书都有它的一套理论体系,虽然看似不同,但内在联系很紧密。这里强调主题阅读的重要性。比如《人生效率手册》提到的人生电池图,它提醒你的人生已经度过了多少时光,还剩下多少时光,这部分内容在《掌控习惯》中属于提示部分,我们看到这样的提示,内心就会升腾起渴望,想想自己的人生不过三万天,是不是应该要开始更努力认真地生活了呢?
过去我有些着急蛮荒,抓起一本工具书,就想制定一套很完美的计划,好好地改造自己。但是这么做只会让自己压力越来越大。方法比比皆是,但如何保证它真的适合自己呢?
方法一,慢下来,好好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之所以想要改变,是为什么?你想要变成什么样子?我想要做一个对习惯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想要写很多关于习惯的文章,想要对很多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想要用好习惯助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想要帮助别人培养良好的习惯。一次次地问自己,想要什么,答案就会渐渐明朗。也因为这样,所以我需要学习演讲,就去学了演讲;想要写习惯的好文章,我就来到了写作训练营;想要成为习惯的专家,所以需要阅读很多相关的书籍;想要表达起来更加生动有趣,就去学习画笔记;想要精进自己,就去带领读书会,听到更多人对于习惯的反馈。这样走的每一步都算数,没有白费,因为它就像人生的一个个车站,每个站点都有它的时间,都有上下车的人,都是素材被写进我的人生篇章中。
方法二,要抱着对习惯有全局性认知的态度开始。着急蛮荒地开始啃一本工具书,然后生硬地开始践行会有些辛苦。如果可以的话,把知乎上,简书上关于习惯饿top10话题都看一遍,看看现在关于习惯的研究有哪些,每个大神是如何看待这些话题的呢?你对于习惯的这个问题看法是什么?你和他人的看法有什么不同,不同的人养成习惯的方法相同和异同点又在哪里呢?关于习惯的书籍又有哪些呢?
我就是从《掌控习惯》开始,用“两分钟”原则开始做很多以前一直觉得很难,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用优化环境的方法,前一天晚上就把书桌整理干净,倒好一杯温水,第二天醒来,先喝一口水,就开始打开电脑开始写东西。用“问责伙伴”的方式,带领大家一起练习书法,一起朗读诗词。我学习曾国藩定期做反思,总结,做一个严于律己的人。
把学习比作大海,那我这叶小扁舟似乎也慢慢有了清晰的方向。我觉得我对生活的控制感又渐渐地回来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都说知易行难,懂得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做的太少了。我朋友说我像个大神,每天能坚持那么多事情。我总是回答他们:我就是喜欢瞎折腾~!认真想来,我就是觉得以后我会越来越厉害,越是这么想,我学习的动力就越强。但是我也曾经设了闹钟起不来呀,也曾经做不到一些答应别人的事情。但其实没有关系,原来过去的自己,接受现在的自己的不足。踏踏实实开始做当下的事情就好了。
比如秋叶大叔的这个训练营,打开了我对写作的新认知。大叔说碎片化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打腹稿,去搜集一些素材,去写个小开头,去搜索一张图片,浏览一下同学们的作业等等都可以。那到底能不能做到呢?于是我试了一下,我基本上一半能做到,所以还是可行的。
只是我们现在面对的信息量太大,容易被一些小新闻或者朋友圈带着跑了,让自己保持警觉,把利用碎片化时间的注意力拉回来才是最大的难题。那么《掌控习惯》里面的习惯积分卡就很好用:把自己每天的日常习惯进行记录,把有益于达成自己目标的习惯打上+,不利于自己目标的习惯打上—,然后针对“—”部分的习惯做一个调整。调整的方法可以是让这个动作变得很难执行。
首先,比如刷手机,想要减少自己刷手机的次数,所谓眼不见为净,关闭手机的信号提醒,把手机扣在桌子上,电脑上的微信退出,坚持半小时统一处理信息。
第二,建立个人手机禁用场景。比如,我知道自己白天不可能不用手机,所以,我定晚上睡觉时间,不允许玩手机。晚上10点半-早上5点半,在卧室不能玩手机。
第三,可以把手机拿出卧室,放在客厅。手机放在卧室忍不住看,不如直接拿到客厅充电。买一个闹钟,让自己听闹钟起床,避免自己借口用手机调闹钟。
第四,可以找到那些让你上瘾的东西,逐渐用那些不容易上瘾的事情去替代它,让自己对于其他的事情产生兴趣。例如你一直玩手机,玩到自己有点恶心了,记住那种恶心的感觉。这样你的内心对玩手机有点不好的印象,你去玩其他东西,就会觉得感觉良好。
关于戒掉手机~此处省略一万字。请听下回分解。
方法千千万,信息满天飞,唯有实践,才知道,哪些对你适用,哪些对你不适用。如果你总是放弃,那么也许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你的内心不够坚定。
3.不要放弃做总结和反思。有的人一年赶超别人十年。有的人干了十年却在重复第一年做的事情。厉害的人总是慢慢累积,接受自己的平凡,踏踏实实,在第十年赚了前面十年的钱。他拥有了财富和智慧。而平凡的人在每天的财米油盐和抱怨中吐槽命运。每天,每月,每年的总结非常有必要。
总结的原则有:1.简单易懂。人的注意力只有15秒(最新统计95后已经降到了8秒),人能接受的逻辑推演最多三句话,而能够在大众中广泛传播,深入人心的只有一句话。国民党的三民主义。诗词也是用最简单的诗句概括诗人复杂的心情。大道至简,越是简单越容易被记住。
2.换位思考。你是在跟自己说,还是要对他人分享。你在对自己说,那么又是想要说哪方面的内容?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还是就只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你在对他人说,那他的痛点是什么?他会想要听到什么?有了对自己,对他人的同理心,才能达到最好的沟通。
3.有框架。正如秋叶大叔所说的。如果没有框架,那么你的注意力就会被其他事物吸引走。有了框架,只要有素材就往里面填充,那就能事倍功半。从小到大学习了很多框架都可以用:倒叙,总分总,总分,插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每一个细说都可以写了几百上千字。
天道酬勤,方法可以优化,但必定要抱着脚踏实的决心才能够走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我给大家看一小段话,是我在知乎看到的:
“我坚持每天走一万步。今天大概是第1800天;二,坚持每天写工作日志和问题分析与明天工作计划,今天大概是第1700天;三,坚持每天给家人做三餐,不在外面吃,已经设计出菜谱和主食食谱共220种;四,答应刚上小学的孩子小学阶段一起观看1000部纪录片,现在已经看了大概128部;五,孩子幼儿园时,坚持每天找一个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一起讨论,坚持做了211个话题;六,坚持每天减少30%的热量摄入,已经400天。体重比较5年前,从87公斤减重到65公斤;七,坚持全家主食以“全谷”为主,大概这样吃了1000多天;八,坚持闲暇时候读不同的自考本科专业,目前已拿到4个学士学位;九,坚持带孩子用家里现成的东西做科学实验,已经做了大概30多个,希望小学时做百十个有趣的实验;十,坚持每天自己教孩子英语,已经300天大概。”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都能平安健康,生活幸福美满,而这样的愿景正是需要我们一点点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所以,好的习惯帮助你,一点点造出属于你 的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