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19日,一个事件的发生,惊掉很多人的眼球,直接冲上热搜:
上海一名刚满18周岁的大一学生前往上海中华遗嘱库第二登记中心,为自己订立遗嘱。
她在遗嘱中表示,希望把银行卡里2万多块钱留给自己一位朋友,因为朋友在她最伤心难过的时候给予过关怀和支持。
同时她还表示,虽然遗嘱的受益对象不是生养自己的父母,但如果今后自己工作的积蓄致使银行卡内的钱变多,还可能会重新订立遗嘱,增加遗嘱继承人。
她用一句话表明自己的态度:立遗嘱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以后会更加认真地活着。
1.
在父母那个年代,“遗嘱”“遗愿”这些词,都只跟临终之人有关系,孩子们提起还会被说“晦气”。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许是因为励志鸡汤文的盛行,又或许是焦虑贩卖者的扇动,很多健康的人学会用“如果明天就会死去”的方式勉励自己。
这位00后大学生立遗嘱的行为,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很多人说她“中二病发作”,也有人调侃说“同是大一,人家有两万多资产,而我却还有两千多花呗要还”。
反对和批评的声音占了主流:
有人觉得她少不更事:“虽然成年后立遗嘱是自身的权利,但是孩子,你的世界观真的还没有很完善,想一想父母吧,朋友毕竟还只是朋友,以后还会有伴侣、有娃……”
有人恶意揣测她的心理状态:“如果现在立遗嘱,要注意这个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会不会有抑郁,一般这个年纪不会想立遗嘱。”
有人质疑她的遗嘱受益对象:“十八岁立遗嘱让父母心寒,把钱留给朋友让父母哭笑不得,完全叫不知好歹,搞不懂怎么有人支持他,都是新青年思想先进吗?别忘了自己是谁养大的。”
2.
虽然我不太喜欢按照年代给人贴标签,但不得不承认,00后这一代人拥有着更开放的心态、更宽容的接受度和更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他们喜欢创新、尊重个体,崇拜能力者,追求非经验主义的生活。
在评价这位立遗嘱的00后之前,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她已经年满18岁了。
18岁意味着成年,虽说仍旧需要历练,但她已经具备了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义务和能力。
人成年最大的好处就是拥有自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花自己的钱、消自己的费,穿自己喜欢的衣服,走自己选择的路。
如果立遗嘱,赠友谊,这是她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那任谁都不能干预、无权指责。
3.
但自由与自律往往捆绑在一起,没有底线的人生,就像没有底线的社会一样,会陷入无止境的混乱之中。
而成年人自由的底线,就是要能够为自己的每一个决定负责。
她有权决定自己的财产归属,无论是遗嘱还是遗赠,都无可厚非,即便今后的路上这位幸运的朋友成为陌路,现在的义气变成空谈,但想必她还是会对曾经拥有过的友情,和亲手打造出的“曾经”而欣慰。
如果说没有把小小2万块钱留给父母,算是不知所谓、不图感恩的话;
那什么都听父母安排,到老还靠父母养,或者更有甚者,把年轻时犯过的错让父母来帮着收尾的,就算是父慈子孝、道德典范吗?
总比那些什么都听父母安排,到老还靠父母养,或者更有甚者,把年轻时犯过的错让父母来帮着收尾的,要好的多。
4.
正如雄鹰决定飞向高空,就要准备接受风雨;大鱼决定遨游远海,就要能够抵抗巨浪。
社会的未来,需要的是能够深思熟虑,做出不同选择的年轻人,而不是因循继承,按着大多数人都觉得对的观念过完一生的“守陵人”。
暂不论立遗嘱本身会造成的后果,毕竟属于个案,且事无对错、业在人为。
只讲一部分声音对年轻人的指摘,或许我们所谓的“言论自由”,应该以一种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展现,而不是单纯地“站在天平的哪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