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训练营至今课堂笔记归纳:
1.“明确”与“自由写作(动手去写)”——现阶段最主要的两点。
2.很多写作的步骤、要点不是现在全能做到的(21天里弘丹老师只是带着大概体验一下),得之后一点点熟悉、一步步掌握。
3.选题、素材、结构、标题、开头、结尾、修改——这些相关的“套路模板”要有意识的搜集、拆解、总结、积累、整理;借用这些“模板”还可以倒逼自己更深入地思考。
二、训练营至今写作体会:
1.“自由写作”更具体的要领:
a.“不评判”是说“不管自己状态如何、有没有思路、过程麻不麻烦、能不能写好,先动起手来去写”。
b.“不停”是说“不要中途停顿枯想”,“写一遍不成、再回头写一遍”。
c.不要因为在“脑子里盘算怎么写”而有情绪负担,可以直接动手写。
2.“自由写作”可以迁移成“自由写大纲”、“自由搜集素材”、“自由修改”、“自由整合成文”、“自由复盘”、“自由规划”。
3.多翻翻心理学专业书籍找“触发(联系)”,这是个不错的写作方向。
三、上周所定目标与完成情况:
1.认真听训练营的课、按时完成打卡作业。(完成)
2.发掘“自由写作”的内涵和应用。(完成)
3.调节作息。(未完成)
4.系统整理明确部分日志、经验。(未完成)
5.提升每天学习量,进一步揣摩如何“紧凑”。(未完成)
四、结合“未完成目标”,展开叙述本周的主要事项、得失、及其原因。
1.这周每天主要的课业就是应付写作训练营的课业:
a.作业做的质量不错,每次写作时都有罗列要领、记录得失。
b.自己是头一个提出“列大纲”与“搜集素材”两个步骤怎么明确区分的。
c.确实有进一步挖掘“自由写作”的内涵、拓展应用。
2.但几天后由于不适应训练营“按时交作业”的节奏,产生压力,陷入疲劳期。
——应对:坚持“不放弃继续做”的大原则+调整认知(回顾以前如何适应其它事的、不自责内耗、明确这一阶段写作训练的目的)+调整行为(不把每天写作任务弄的太重太繁琐,给自己“找缓儿”)。
3..作息没有得到调节。
(每天平均睡6、7小时,但睡的不够早、起的也不够早,睡前杂事存在拖沓)
4.由于这几天“不适应”+“作息混乱”,导致状态下降,也没能“提升每天学习量、紧凑程度”(但之前“紧凑学习”的训练积累起到了一定效果),所以也更谈不上除了完成训练营课业之外,多做几个学习项目:比如回顾整理日志、重建学外语模型、做规划(时间管理)、准备复试课程(这种本来就不明确、更麻烦的项目就更不容易做了)。
——其实水平相比考研之前并没有退步(当然也没有显著进步),只不过是正活儿换成了难度搞不好更大的“写作训练”,小活儿换成了比考研政治和外语“更不明确”的“复试课程”和“重建学日语模型”。
5.有两天由于情绪负担,产生紧张性头痛,通过写文字梳理思路得到解决。
6.为了整理思路,先凭印象写“周总结”,对经验要领进行了进一步的归纳、“划分层级”(现阶段集中要做的一个核心要领、主要的几个要领、某些具体情况要用的要领、其余细碎要领),理清联系。
——总结现在开始带上了“划分层级”、“排出顺序”的意思
四、下周规划:
(有“详细的下一步规划和具体步骤”,才能真明白怎么“主动进步”)
1.早起、早睡一点,尽量揣摩出具体操作步骤——首要目标。
2.尽量把每天的写作任务搞的容易些。
3.回顾整理:
a.每天回顾昨天日志——已成习惯。
b.上周的周总结作为对照。
c.当周的周总结优先处理。
d.有余力,尽量再回顾其它周的日志。(参考一份“制作回顾周期”的资料)
4.继续挖掘“自由写作”的内涵和应用,在能早起的前提下,少拖沓一些。
5.其它学习项目(“复试课程”优先)做一些。
附:
——完成过程:
(总计4小时,中间多次休息)
1.昨夜凭脑中印象,写了大概。
(主要是几个经验点的划分层级和建立联系)
2.将昨夜的“底稿”对照之前日子的两份总结。(前后经验建立联系)
3.粗略回顾、归纳一下至今的训练营功课笔记。
(拖沓了两个小时,“动起来”后发现也能做,只不过“麻烦”)
4.粗略回顾、归纳一下至今的训练营写作体会。
5.粗略回顾、归纳一下这周的日志。
(主要几点凭印象也能写出来,这一步似乎只是补充细节)
(不用弄的太繁琐,可以归纳的“粗糙”一些)
6.写“上周目标”和“下周规划”两个部分。
(“下周规划”这部分不太明确,可能还要修改——不过我似乎很少对日志总结进行修改——短板)
7.将全文转化成电子版,同时进行整理修改。
(在反复粗读中进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