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青年李白树立了治国安邦的雄心壮志:“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这是他渴望建立不世功业内心独白,也说明他对自己的才能非常自信。
他的政治理想是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成为宰相之类的顾命大臣。建功立业,使得天下安定太平。
而他受封建王朝时代的束缚,他的自信有些天真。
02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下诏,命李白入京做官,这是唐朝诗人中,独此一家的巨大荣耀。
李白觉得自己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来了,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快语。
然而,他也只是当了三年的翰林学士,做了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他没有得到所期许的管仲、晏婴那样的重臣地位。
他一直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经历了近三年的企盼与等待,在觉得理想无望的情况下,他以“赐金放还”的名义离开了长安。
辞官后的李白,内心是痛苦的。
他曾经离皇帝那么近,离自己一展宏图的抱负只有一步之遥,却难以实现。
有时候,机会在面前失之交臂,比永远没有机会,这种痛惜之情,所带来的精神折磨,更让人难以承受。
大诗人李白排解忧愤,大发牢骚的方式只有一个:喝酒、写诗。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尔从咸阳来,问我何劳苦。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骑土牛滞东鲁。……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屈原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圣朝久弃青云士,他日谁怜张长公。
李白与屈原一样,选择了用牢骚来弥合内心的痛苦。这样才能帮助自己摆脱世俗的纷扰,走向现实的自由境界。
03
晚年的李白,出于收复中原,为国平叛的爱国热情,追随永王李璘东征。永王败后,自己也就“站错了队”,以“从林附逆”的罪名被入狱流放。
处在困顿之中的李白,理所当然的选择了诗酒,来排解自己满腔的忧愤与牢骚。
但是,傲岸的李白,始终坚持自我实现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他的牢骚里,仍然执着于理想,回荡着百折不回的政治热情。
《 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
秦欺赵氏璧,却入邯郸宫。
本是楚家玉,还来荆山中。
丹彩泻沧溟,精辉凌白虹。
青蝇一相点,流落此时同。
《赠别郑判官》
窜逐勿复哀,惭君问寒灰。
浮云本无意,吹落章华台。
远别泪空尽,长愁心已摧。
二年吟泽畔,憔悴几时回。
李白的牢骚或许有冷静的自省,但更令人长歌当哭。
然而,历经磨难的李白,牢骚之外,并没有陨灭他为国建功立业的使命感。
上元二年(761年),已经61岁的李白,在得知李光弼出征东南,讨伐史朝义乱军后,他愤然请缨前往。无奈半道生病了,不得不返回。次年即病逝。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
恨无左车略,多愧鲁连生。
拂剑照严霜,雕戈鬘胡缨。
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
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
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
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
这是李白一生最后的牢骚,慷慨而又悲凉。在诗中,李白怨天公不佑,恨病老之躯。
李白的报国之心,苍天可鉴。
04
“诗仙”李白的一生,是豪放和傲岸的,但也是痛苦的。
他的痛苦,是由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与现实人生的矛盾。也包含着世人对他的不理解,以及他对世事的不理解。
因此,李白的牢骚是孤独的。他只能跨越时空阻隔,实现其与古时圣贤的精神对话。
在他的诗歌里,曾经把自己比作大圣先师的孔子,君臣辅弼的管蔡,匡复社稷的傅李,东山再起的谢安,献身美政的屈原。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照这些前贤的生逢其时,李白为了摆脱郁闷和痛苦,在他的牢骚里表现出非凡的气势与极度的超脱。
他以一个强大而痛苦的灵魂,吟诵出千古不朽的诗篇: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玉湖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是英雄的失意,悲愤但不颓唐,甚至表现出别人难以企及的自信与骄傲。
05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李白的才华与自信,曾带给他无上的荣耀和难得的机遇,而他狂傲不羁的书生意气,又使他处处树敌,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具有着英雄意识的李白,因为他的浪漫主义诗人的特质,让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
李白建功立业的理想一再破灭,只能通过吟唱来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
李白将宣泄不平的牢骚,将人生命运的困惑与质询,升华为不朽的诗歌艺术。
李白的牢骚,有着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忧患与孤独,也有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放与自信。
孤独傲岸的李白,即使是牢骚满腹,即使是忧愤满怀,也有着非凡的气概,也有着超脱现实的浪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