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推荐:成年人每天摄入的游离糖应该控制到供能比不超过10%,最好是到5%以内来获得更多的健康益处。2016 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建议,每天摄入添加糖不超过 50 g,最好控制在 25 g 以下, “少糖”,成为了健康饮食的“三减”原则。
建议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成人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超过25-30克,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25克。
•盐和糖,哪个才是高血压头号元凶?
血压高的人,往往会被要求少吃盐。可是有的人每天按时吃降压药,饮食清淡,这样做几个月下来,血压却控制得不尽如人意。问题可能在于,他们忽视了另一种白色晶体——糖。为什么高血压不仅要少吃盐,还得少吃糖呢?
制造食品时的添加糖,确实是导致高血压的罪魁祸首。与米饭、面条里含有的淀粉不同,游离糖里的果糖成分,尤其是果葡糖浆,是升高血压的主谋。过量的果糖摄入,会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再加上体内的水和钠排泄减少,增加了血管里的容量,血压自然就会升高。
另一方面,糖进入身体后,还可引起肥胖、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血脂等疾病。这些疾病常常诱发或加重高血压,以及其它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因此,高血压患者要尤其注意减少糖的摄入。
•小心,食物中的隐形糖
添加糖包括白砂糖、红糖、冰糖、果葡糖浆,加上天然存在于蜂蜜、果汁的糖分,这些糖又被称为「游离糖」。然而,减少糖分摄入,并不是只要不吃糖和甜食就可以了。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各种游离糖,尤其是果葡糖浆,已在食品行业广泛应用。游离糖,隐藏在各种饮料、面包、饼干、糖果、冰激凌之中,也潜伏在各种家常菜品比如红烧肉、番茄炒蛋、凉拌菜里。对于加工食品,在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里,通常能找到食物的含糖量。比如一瓶 500 毫升的可乐,就含有 52.5 克糖,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建议的摄入范围。
因此应该养成查看食物营养成分表的习惯。在吃之前,认真阅读食品标签上「碳水化合物含量」一项。这样,才能对自己吃进去的糖总量有所了解。
•日常食品中哪些含糖量较高
1~糖果类
在所有高糖食品中,糖果的糖含量位居榜首,因为它以食糖为主要原料。一条43g含糖黑巧克力,含有23g糖。
2~雪糕冰激凌类
冰激凌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白砂糖。一支250g左右的冰淇淋就含有大约50g的糖。
3~饼干蛋糕类
糖在饼干、蛋糕中起着提升口味、保持松软酥脆作用,虽不觉得特别甜,但含量并不低。五块巧克力夹心饼干,就含有大约50g的糖。
4~含糖饮料类
多数甜饮料的含糖量在8%-11%左右,有的达13%。以含糖量10%的饮料为例,喝一瓶500毫升的饮料,就可摄入50克糖。
•如何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
选择低糖/无糖产品替代
看自己和家人的饮食习惯中,有无上面所说的高糖食物,有的话要尽量少吃,或用一些标示为“低糖”、“无糖”的食品来替代。
烹饪时减少糖的用量
在家做饭的妈妈们,烹调时将糖的用量控制在最小量。
学会看营养标签和配料表
在外购买食物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看食品包装上面的营养标签和配料表。配料表的食材顺序是按照多少排列的,糖越靠前说明这个食物含糖量越高。
*注意~含糖饮料是孩子们摄入添加糖最主要的来源,爸爸妈妈们要以身作则,尽量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要把含糖饮料作为零食给小孩,这样小朋友们才会有样学样哦。
最后说一下几个概念——
代糖
代糖又称为“甜味剂”,通常是指甜度很高,用量很少就可以获得较高甜度,因而热量很低甚至不产生热量。有的甜味剂是人工合成的,比如阿斯巴甜、糖精、甜蜜素、三氯蔗糖等等,有一些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比如甜菊糖苷、罗汉果苷等等。但是代糖也不能一味多吃,有研究表明,过多的摄入阿斯巴甜,甜蜜素等对儿童的神经系统有影响。
糖醇
在分子结构上,糖醇是糖中的羰基被还原成羟基后的产物,比如麦芽糖被还原就得到麦芽糖醇,甘露糖被还原得到甘露糖醇。糖醇不是糖,但是有一定的甜味。它们有一定的热量,但在获得相同甜度的基准下,糖醇的热量要比糖低得多。更重要的是,它们在人体内不会产生糖的那些负面影响。所以,在很多“无糖食品”中,就是用糖醇来代替糖浆。除了麦芽糖醇和甘露糖醇,食品中用到的糖醇还有木糖醇、赤藓糖醇、山梨糖醇、乳糖醇等等。有的时候,也省略它们名字中的“糖”字,比如甘露醇和山梨醇。
“糖类”或者“碳水化合物”中的不同种类,对于健康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健康而言,膳食纤维和低聚糖是许多人摄入不足的营养成分,淀粉和糊精是食物中的能量来源。前者需要增加摄入,后者也不需要严格控制。在日常生活中,“糖”经常是特指蔗糖。而在食品营养领域,“糖”是指单糖和二糖。也就是说,蔗糖(白糖、红糖和冰糖等)、麦芽糖、蜂蜜、乳糖、果糖等,以及各种糖浆,都是食品营养领域中所说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