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独特的节日,居然没有收到群发信息“**节日快乐”;这是个两个人的节日,居然收到小姐妹微信“心烦,不想一个人过节”,好吧,咱俩过,也是两个人的节;这是个欢乐的节日,因为第(du)三(shu)者(hui)插足,牛郎织女不见面了,于是有了个四五十人的聚会。
听向东博士讲了诚品书店案例,接受到一些理念,引发一些思考,关于书、书店和文化,关于节省顾客的成本,关于选书,关于书的想象,关于文化的空间蔓延,关于文化公共事件……尤其文化公共事件以及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于我来说也是新鲜词汇,也拓宽了关于公共管理的一些视角,很棒。
关于互动环节,有人问到读书会小了,没有影响力,大了没有凝聚力,怎么解?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我们读书小组也存在这个问题,虽然时不时会有一些自发的读书问题讨论,但是依然分散;群主追求的标杆性影响力,也和凝聚力呈高度相关。但是我想,读书真的是个很私人的事情,所以凝聚力本身和私人化这个特征有点拧巴;读书小组里之前做过问卷调查,别的读书会也对“为什么读书”这个话题进行过讨论,答案特别丰富多彩,不一而足,我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感到幸运。
当然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代,读书是有凝聚力的,什么东林党,什么诗社啥,都有庙堂入世的情节,和“文人相轻”的臭毛病,把读书的输出和输入当做了一种政治资本和竞技筹码,那自然又另当别论。对于当下读书会的发展,我是受益者,也是个悲观者。说受益,因为读书会扩宽了我的视野,由此我知道了原来不知道的书和故事,我愿意继续下去;说悲观,因为我觉得没有资本和商业的渗入,简单靠兴趣发起的读书会真的很难做到有多大的影响力,凡是做过群主和志愿者的都知道,真的不好坚持。而大影响力的读书会,罗辑思维、吴秀波、樊登、十点、趁早等等都是商业化的。
要再次感谢向东博士的分享,看到诚品这般的实体书店,给做读书会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与其坚持将读书的清高与商业的铜臭割裂来看,不如想想黑猫白猫;不如想想是药三分毒;不如想想,读书清在哪里,又高在哪里;不如想想商业臭在哪里,恶在哪里。
哎呀,扯得有点远,今天过节呢,言归。
和闺蜜喝着橙汁吃了披萨,也算小资一把……
收到了一套登山装备,太棒了,太棒了,太棒了!!!
总之,这个七夕这个节,我很满意,你们过得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