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老师邀请我给他们班的学生分享找工作的经验,当时担心自己水平太差,准备推掉,但是想起最近学到的绿灯思维,以及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实践,最终还是答应了。但是当时没有问分享的重点,所以就造成了后面的失败,至少在我看来是失败的。
因为那几天正好在写文章,所以接完电话之后,就马上动笔写了一篇以一般形式做的经验分享文章,大概内容就是介绍自己找工作的过程,然后总结一些自己的经验再在网络查找一些其他内容,再加上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然后整理成稿。
等到下午的时候,总觉得这样写太简单了,有点对不起自己最近所学到的知识,所以就开始思考几个概念,一个是分享,一个是参与感,另一个是黄金思维圈。
分享的概念是什么
我根据受众是否特定,将分享分为两种,一种是受众特定的封闭式分享,一种是受众不特定的开放式分享。
在开放式分享中,分享者不对第一层受众负责,他们仅仅负责将信息通过第一层受众进行二次甚至多次传播,就像是发布会,重点不在于眼前的记者,而是通过记者将信息进行二次甚至多次传播;但是封闭式分享就不一样了,它的重点在于将分享者的信息定向传递给眼前的受众,班级会议、学校讲座以及企业培训都是封闭式分享,重点在于第一层受众,如果内容精彩才会发生二次或者多次传播。
但是想到自己参加过的分享活动,参加的场次很多,但是记忆深刻的实在不多,想必不仅是我一个人,大多数人都存在这个问题,否则大家就不会讨厌班级会议、学校讲座了,企业培训也应该效果显著才是。因为这些活动大多请的都是重量级嘉宾,但是往往收效甚微,只要问自己或者身边的人一个问题就可以证明,你看了那么多场讲座,有没有给你带来什么变化?
想必很多人都不会做肯定回答,因为这些封闭式分享往往只重视选择什么级别的嘉宾,而没有重视如何让第一层受众收获知识,毕竟让观众有所收获才是封闭式分享的重点。
参与感的概念是什么
本来是想谷歌一下的,结果没有很好的解释,所以就以我自己的想法来进行解释了,参与感其实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就是分享者想办法将观众的角色转换为主角,让他们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分享活动,从而对活动更加印象深刻,毕竟深加工的知识才会记忆深刻。
当时我想了这样一个例子:我们从小到大见过很多人吵架,但是已经忘记了当时吵架的人是谁,他们吵架的原因,但是自己吵架的情形,可能大家记忆比较深刻,甚至连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高潮、结尾都记得特别清楚,这就是参与感的作用,主人公永远比观众要记忆深刻。
鉴于对这个这个概念的理解,我决定不能让自己做主角,而是让台下的同学做主角。主要就是我负责聊天,将自己找工作的过程以及当时所做的准备和思考讲出来,然后由他们自己总结其中的重点事项,要么是个别回答,要么是分组回答,一致认为总结较好的个人或集体还会得到奖励。
黄金思维圈的概念是什么
最后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要用到黄金思维圈吧,前面提到分享者应该注重自己的引导作用,引导他们改变自己以前的思考方式,更新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这个才是分享者最重要的任务,经验往往只是对应特定的情况,一旦情况发生改变,经验往往就不能发挥作用,而黄金思维圈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式。
简单来讲,黄金思维圈就是指在遇到问题时,首先不思考怎么做,而是思考为什么?
结合找工作这件事情来进行解释吧,很多人在遇到面试官要求做自我介绍时,往往会思考如何做自我介绍,而黄金思维圈则要求不要想怎么去做,而是思考为什么做?即面试官要你作自我介绍的目的,只有这样才会真正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做出最恰当的回答;举一反三,面试官询问自身缺点时,往往不是真正要知道应聘者的缺点,而是考察他的应变能力。
分享者在进行引导时,一定要教会受众使用正确的思考方式来参与分享活动,否则收效甚微,不改变思考方式,很难会有很大的提升。为了体现正确思考的效力,分享者往往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来进行引导,比如将受众分为两组,一组使用自己的思考方式进行回答,另一组则使用黄金思维圈的思考方式进行回答,然后整体评判哪一种思考方式更加有效、先进,只有真正看到效果,受众往往会主动采用新的思考方式以替代自己旧的思考方式。
以上就是我打算在分享中进行的内容和活动,但是到了场地之后,老师说要我重点讲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我一听这个和自己的准备有冲突,就立马改变了以前的准备,切换为自己的第一稿,重点突出自己的行动以及参加实践活动的好处,只好省略了所准备的内容,按照以前的老套路进行分享活动。
虽然讲的都是大实话,都是特别朴实的经验,但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没有一点点的高兴,结束之后就埋怨自己没有将一些重要的东西分享出来,有点对不住各位同学,但是已经没有办法挽回,只好进行反思,坚决不能再次出现这样的状况,否则就是打自己的脸。
回来之后,我记录下自己的错误,做了一份反思总结。主要是三点:
1.运用黄金思维圈思考问题的本质
接收到邀请之后,不要只是写出内容丰富的稿子,而是要思考本质,然后更好地准备,高质量完成任务。比如说别人要你讲一些自己的经验,他的本质其实并不是想知道你在遇到某些问题时会怎么处理,而是知道你是怎么思考的,从而应付全部问题,而不只是针对特定问题,如果仔细想想,你就会了解原来知道怎么思考要比知道某些经验好太多了。
举个我的例子吧,当时我去应聘一个单位,排了好长的队伍,共两列,我的同学排在右边,是个助理做面试官,左边是个经理做面试官,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呢?是和同学排在一列队伍还是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队伍呢?
如果你随便选择,很可能已经丧失了一次成功的机会。我来告诉你我是怎样思考的吧。
首先,我会观察面试官的权利和性格,观察两者交流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谁是决策者,谁是执行者;然后观察哪个面试官接收简历的较多,提问较简单,从而确定两者的性格是否温和。
接着,你可能会选择去性格温和的那个面试官那里排队,但是不要着急,还要再思考一个问题,即本专业的招聘人数,如果较多则果断选择性格温和、接收率较高的面试官,但是如果招收的人比较少,比如只要两个呢?
我是这样思考的,招收人数较少,则说明最终要在两个面试官认定的应聘人员里面进行挑选,那么你认为最终会选择哪个呢?我的思考是,一般会由决策者(不同于掌权者)或者脾气严厉的面试官在他们接收的人员中进行挑选,一个是因为决策者善于决策,他们也相信自己的眼光,另一个是因为脾气温和者往往不会去争论自己接收的应聘者有多优秀。
我们专业招收的人员较少,所以与其在助理那里经受一次考验,再去决策者那里经受一次考验,还不如直接去决策者那里参加面试,于是我排在左边队伍,与同学正好相反,面试结束之后,我们都被告知极有可能被录用,提前准备三方协议,但是等到最终通知的时候,那位同学被电话告知应聘者已满,但是单位还没有给我发送通知,我只好在旁边等待,过了好长时间,那位决策者喊我的名字,我过去之后,她告诉我可以签订三方协议,于是一份工作到手!
我不知道是否因为在最终确认的时候,他们选择在决策者接收的应聘人员中进行挑选,从而选中了我。但是,我相信,多观察多思考总是好处多多!
看完上面的文章,如果遇到有人抱怨因为自己的面试官比另一个面试官严厉而导致没有被录用,你会怎么想呢?会不会对他表示同情?如果自己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不会再抱怨了吧,读到这里,有没有突然觉得原来面试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事情。其实,这就是思考与不思考的巨大差距,要么抱怨,要么寻找办法,这就是导致两个人取得不同结果的重要原因!
2.坚决坚持原则
要讲就要讲一些确实有用、有效的知识,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哪怕有时候与以前的流程有冲突,哪怕会让别人产生标新立异、装X的误会。一句话,坚决分享有用、有效的知识,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因旧的观点而放弃。
3.准备多版本内容,确保安全空间
在进行准备的时候,一定要多准备几个版本。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很少有人会很快接受新的观点,所以必须做两手准备,一个就是总结旧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在两者之间搭建一个过渡的桥梁,否则要么会迫于压力只分享旧的、低效的知识,要么会出现讲了一些新的知识但是不被别人认可的现象,不能达到分享的目的,这样就会得不偿失。
所以一定要认真准备至少两个版本的稿子,以便应对突发状况。
如果当时我做了两手准备,就可以先讲旧的经验,再讲新的观点,自然会有更好的效果,但是因为只是准备了一个版本,所以在发生突发情况之后,就会迫于压力而改变自己的内容。暂且作为一个教训吧!
以上就是我的反思和一些思考,希望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