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与“无”之间

人生许多事,常由微末处窥见真章。

前几日,与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对坐饮茶。氤氲茶气中,他略显得意又带些自嘲地说,终于咬牙买下了一块心念已久的名表。

我打趣他:“这是要坐等升值了?”

他闻言却摇头,苦笑了一下:“公司里的年轻人个个手腕上都闪着光,我总不能太落伍。”

话刚脱口,他自己也怔住了,沉默半晌才低声道:“其实说真心话,好像也不是多么喜欢,就是觉得……到我这个年纪,似乎‘该有’一块了。”

那一刻,茶香似乎也染上了几分涩意。我们很多时候的“拥有”,并非源于内心真实的渴望,而是暗中害怕被比下去的仓皇,是恐惧落后于众人的不安。

那看似坚定的“要”,骨子里却是被动的“不得不”。

而这,不过是寻常岁月中似曾相识的一幕。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买房时,旁人说“三室一厅才像个体面的家”,于是我们超了预算,背了长贷,选择了那个“别人眼里”的宽敞厅堂。

买车时,身边人提点“这个牌子的车才有身份”,于是我们放下了自己真心喜欢的那一款,开回了别人认可的“招牌”。

我们一路疾行,不敢懈怠,赚取华屋、美车、高位、盛名,像追逐勋章一般,将它们一一别上胸膛。

这一切,真的因为我们迫切需要,还是只因不想在众人的目光中败下阵来?

“有”这个字,说给自己听的时候少,演给别人看的时候多。

人生如戏,我们粉墨登场,行头越华丽,道具越精致,台下掌声便愈发热烈。

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活成了别人剧本里的角色——

房产不只是遮风避雨之所,更是身份的表征;车子不只是代步之具,更是实力的印证。

这一场追逐“有”的戏,我们演得认真,也看得投入。在彼此的目光交织中,我们互相评判,互相定义,也互相束缚。

到最后,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却唯独忘了,戏本该为自己而演。

如此看来,“有”固然光彩夺目,但那光彩常常是照给外人看的;“无”看似空缺匮乏,却可能真正属于自己。

我所言之“无”,并非贫瘠,而是一种清醒的选择与澄明的心境——

所谓“无忧”,并非生活中再无烦扰,而是修得一颗澄明心,在纷扰之中自有静气,不为琐碎轻易牵动眉头。

所谓“无虑”,并非前路已然坦荡无虞,而是养出了一份豁达胸怀,能化陡峭崎岖为从容缓坡。

所谓“无病”,并非从此不染疾患,而是身心调和、气息平和,不为外邪轻易所侵。

所谓“无灾”,也非上天特地偏爱,而是懂得收敛锋芒、知进知退,能避过人世间的许多险滩暗礁。

这“四无”之境,看似空无所有,内里却藏着真正的丰盈与自由。

它不假外求,不待他人认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这份心境,唯有经历世事后方能体悟:那是褪去浮华后的踏实,是风暴止息后的自在,是众声喧哗中的从容沉默。

人生行至中途,方才慢慢品出,这“无”中之“有”——有豁然,有通透,有精神的独立与饱满的寂静。

“有”与“无”之间,说到底,是“活给别人看”与“活给自己看”的区别。一个向外索求,一个向内生根。

只可惜人间熙攘,我们常被喧嚣裹挟,被洪流推着走,错把世俗的标准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

直到岁月沉淀,浮华渐落,才恍然醒悟:人生原来是一场减法。减去多余的负累,减去对他人眼光的过度在意,减去那些表演式的“拥有”。

减到最后,真正的幸福才清晰浮现:它不是堆满物件的仓库,而是云淡风轻的开阔心境。

人生智慧,或许正取决于一件事:明白什么该“有”、什么该“无”。给别人看的“有”,适可而止;给自己养的“无”,悉心珍惜。

不必走向极端,抛尽所有,但要心里雪亮:莫让“有”成了负累,愿让“无”成为境界。

说到底,最高明的活法,正是在“有予人”和“无予己”之间找到那条平衡的小径。借适度的“有”安稳立世,以本真的“无”滋养心灵。

若能如此,便可谓之通透与自在——

人这一生,真正的拥有,不在于抓住了多少,而在于放下多少之后,内心依然觉得丰足、安宁而自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