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的好处,就是让人们脱离了原来体力劳动的困扰。可是又让那些带着历史烙印的东西,一点点在消亡。正如我们吃的年糕(武汉人喜欢叫做“糍粑”),当人们少了参与感,就会慢慢地忘记了依附在它身上的文化沉淀以及那浓浓的家乡味道......
几个壮劳力围着打糍粑
最传统的“打糍粑”你还记得吗?那些像过节一样热闹的场景,你还记得吗?
在我们的记忆中,打糍粑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和年味混在一起,特别让人回味。到了每年的十二月份末,特别是元旦左右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要打糍粑了。
这是一个需要全家甚至全村人都参与的活动,妇女们准备糯米的清洗工作,男人们负责打糍粑,孩子们嘛,除了给村里老人送热乎乎的沾着糖的糍粑外,就是自己吃了(这是那时故乡最为淳朴的乡疯,糍粑也好,自己有熬了汤或者包水饺吃,都会给村子的老人送点,尝尝)。
打糍粑,又叫盅糍粑,不仅是一项体力活,更是一门技术活,从选米、浸泡、烧火蒸米。再到最重要的捶打都非常讲究。
糯米洗干净后,放在
先将上好的糯米用水淘洗干净后浸泡24小时沥干备用,浸泡后糯米加入沸水煮至七成熟,再舀出放在竹筲箕里把水沥干,放入甑子里蒸半个小时左右,糯米饭就蒸好了。
飘着香气的糯米饭
糯米饭蒸熟了,蒸好的糯米粒粒分明、莹润皎洁。热腾腾的糯米出桶时,那白花花的雾气迎面扑来,好香~
第二步,就是打 糍 粑
打糍粑是个技术活,讲究快、准、稳、狠,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黏糊糊的有韧性。
男性开始秀“体力”
打糍粑的现场,如同看皮影戏般热闹。里层围着的,全是成年男子,如同接力赛一般,他们要随时接过捣棍,换下刚才精疲力尽的男士。一组四个人,一般需要两组轮流着做。
打糍粑使用的是这种传统的“石臼”和“樁”,蒸熟的糯米饭,在男人的外力下在石臼里慢慢地散开又黏在一起,米的质地和石头完美融合,浓浓的糯米香就是在这个捶打之中弥散开来。
开始了
木棍扬起了优美的线条,捣得石臼发出沉闷的“咚咚”声,直到将糯米捣碎看不到完整的米粒,并紧紧黏合在一起。
第三步就是捏 糍 粑
糍粑打好了,起缸,撬起来,走~一团白光一闪,落在洒满面粉的木板面上,整个屋子弥漫起熟透了的糍粑香。
一定要趁热做
吃货们早已等不及,赶紧揪一坨,沾点糖,咬一口。软软的,黏黏的糍粑,吃在嘴里,又甜又香,回味无穷!
圆圆的糍粑
一拍一捏,一拧一搓,先揪成小截,再揉成坨,要做的光滑、美观,可是一个技术活。
抢着做
成形的糍粑,圆圆的外形被古镇人寄予了圆满团圆的愿望。现如今打糍粑的越来越少,无数纷繁复杂的工序被简单的机器所取代,少了那份独有的味道。
圆圆的糍粑,好看吧
糍粑的吃法多种多样,我们最喜欢是下面几种
烤糍粑
在冬季,烤糍粑吃最过瘾了!糍粑放在微微明灭的材火灶里慢慢烘烤,而且要不停地翻边倒面,使它两面均匀受热。
糍粑在火气下催的渐渐鼓胀,表皮微微隆起,像一个大包子似的,糍粑就大功告成了。此时沿着糍粑边缘将表皮弄破,会有一股白气升腾,可见内里雪白,再往里面加入一勺红糖,拿在手里软乎乎的,慢慢咬上一口,糍粑的细滑、红糖的香甜,一口满足感。
油煎糍粑
糍粑切块,热油下锅,煎至两面金黄。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大厨一直都旋转着手里的锅,保证每一块糍粑都受热均匀。
油煎的糍粑,披上褐色的糖衣,外焦里嫩的口感,甜腻的味觉,就是冬天里最美味的甜食。
炸糍粑
咬破喷香的表皮,扯开软绵滚烫的内里,在嘴里混一处嚼着,热辣的香甜从口腔直冲脑门,让人瞬间混乱无比。
如今的家乡,只有那些坚守的老人,还在传承着这样一种做法,不知道,他们老去后,是否还能见到这样的糍粑。
且吃且珍惜!有些乡愁,只能在记忆里,变成永远!好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