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把自已代入对方的场景?
R 原文片段
同理心不是把自已代入对方的场景。不是问,这件事情发生在我身上会如何?而是好奇的问:
这件事情发生在他身上会如何?
站在他的角度,自已会看到什么?
他在想什么?他感觉如何?
这样切换视角来提问,才能真正理解对方的感受。
——《提问力》P40 “”04共情型问题-如何让“受伤”的人感受到被理解”
I 我的理解
不是换位思考、将自已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场景去考虑TA的问题,才是同理心吗?
至少我是一直这样考虑的。
为什么不能将把自已代入对方的场景?
我想起了"何不食肉糜"的故事。
天下荒乱,百姓饿死,晋惠帝司马衷却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这是不是一种同理心?
你可能说不是,我在想,这可能是一种同理心。
当然,晋惠帝司马衷无庸置疑是对现实生活无知和不了解的。但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今天只讨论同理心这事。
从晋惠帝司马衷角度来想,他把自已代入了饥民的场景,他看到的问题是没饭吃,他想到的解决方案是吃肉。
他其实已经在换位思考了,深度将自已设身处地的站在饥民的场景,去考虑饥民的问题了。
他的问题在他于对事物没有全面认知,也没有亲身经历过,然后对别人的困顿处境或行为妄加评论或建议。
这让我想明白了,为什么不能将把自已代入对方的场景?
A1 案例
这又让我进一步想起了,在促使法律上对正当防卫做出重大调整的“龙哥案”。
2018年8月27日,龙哥和女友、手下强哥驾驶宝马到交叉路口,龙哥心急想借道自行车道。不小心刮擦到于海明的小电瓶车后轮。强哥叫骂并将于海明的小电瓶车拎到一旁。于海明听从并道歉。
但龙哥还是下车了,满身酒味,要让于海明赔钱。话不投机就二话不说动起手来,于海明反击,强哥助阵。龙哥回到车上拿刀飞舞。打斗中龙哥刀被打落在地。龙哥欲返回车上,于海明检起刀砍中龙哥五六下,龙哥送到医院不治身亡。
在中国以往的判例中,一方面“死者为大”。但凡涉及死亡的案件,未审时倾向已现,毕竟人都已经死了,和稀泥…;另外,如果对方已经倒地或丧失了抵抗能力,原先正当防卫者也必须停止反击行动。如果再继续,就是防卫过当甚至涉嫌故意伤害(杀人)。在“龙哥案”中,法院依然遵循这个思路进行审理。不但引起了民间舆论轩然大波,也在法律界进行广泛讨论。
而法律界讨论的焦点,其实就是集中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将把自已代入对方的场景?
所谓的“对方已经丧失了抵抗能力”,这都是不在场人员在事后的专业、理性判断。试问,如果换这些人员在当时场景,他们的判断是否会和事后的判断一样专业、一样理性?.
根据于海明自已的回忆:当时龙哥手中的刀曾经多次砍向自己,甚至架在自己的脖子上,那种冰冷的感觉他至今仍然感到脊背发凉。他不知道龙哥想跑回车上是去拿另外一把刀还是拿枪。
我想,没有人能在于海明面临的场景下能做到冷静、理性、专业。
“不能将把自已代入对方的场景”,这个“自已”是当下现实场景中你的客观情况。
你可能坐在办公室里 ;你可能打着空调吹着冷气 ;你可能衣食无忧 ;你可能财务自由 ;你可能夫妻子女和谐。
但,对方可能不是这种场景。他可能在工地上顶着太阳扎钢筋;他可能暴汗如雨;他可能还在为明天的按揭款发愁;他可能刚刚为打麻将输了500元和老婆客了一架。
所以,同理心不是把自已的客观情形代入对方的场景,而是去掉自已的客观情形,好奇的去思考:
1、客观观察:这件事情发生在他身上会如何?
2、换位观察:站在他的角度,自已会看到什么?
3、换位感受:他在想什么?他感觉如何?
总得来说,使用同理心时要放下自己偏见、经验、自己习惯处理方法,等等了。所以,“不能将把自已代入对方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