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31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孔子是讲:“人君想要实行文王武王之政,只要选拔组建贤臣队伍而且任用他们就行。贤臣的进用则会使各种法度都得以振举,所以为政在于得人。然而人君一身乃是臣下的榜样,如果想要选拔贤臣必须先要修治自身,然后好恶取舍都非常适宜,这样天下贤才无不望风乐附,所以选用贤才最好是以身作则;修身必须依据五伦之理而真正的去实行(五伦是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包括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五伦,人伦之道也,这是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为人应该遵守为人之道,人道完成而可达天道矣。人道不修与禽兽何异。),然后纲常法纪,反身就可具备,所以修身必须以道为标准;修道又必须使本心之德达到完全,慈爱恻怛之情在内心周流无间,那么伦理之间就有一个真意贯彻其间,所以修道最好用仁。修道可以修身,修身可以选取贤才,有贤才政事就可得以举措实行,这就是一以贯之。”
修道必须用仁是为何呢?所谓仁,乃是人生之初所具有的恻怛慈爱之性,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虽然是日用彝伦,可是仁是无所不至,而其开始必由根本来推广,故亲亲为大。”
“有仁就会有义,义是我的内心分别化裁事物的根本,所以能够权衡各种政务是否适宜,然而经权常变(“经”就是不变的原则,“权”就是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变动,以求制宜的权变。),神运无方,只有那被人尊崇的有德的贤人,才能讲明此中的道理,施行起来才能恰当,所以惟有尊贤为大。”
“亲近亲人,父子应当孝慈,兄弟应当友恭,宗族应当按次序使人敦睦。又有尊卑之不同,在贤人里,德大的,则以师来对待,德小的,则以友来对待。又有各等的差异,这期间轻重高下,都是天理礼节的自然,不可过,不可不及,乃是礼所生出来的。”
修身修道者,为何不在此审察求得呢?
张居正讲:人,是贤臣。身,指君身说。道,即是天下之达道。仁,是本心之全德。孔子是说:“由选用贤臣则政事易于举措来看,可见天下有治理的贤人,没有固定的方法。所以作为人君,要实现文王武王的政治,只在于选择贤臣而任用之,惟有得到这样的贤臣,然后纲纪法度,件件振举,而政事自然没有不行的。然而人君一身,又是臣下的表率,如果想要选取贤臣,必须先修自己的身,能修其身,然后好恶取舍,都各得其宜,贤才都乐意为之使用。然而要修身,又必须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道理,各自尽心去实行,那么自己一身的举动,都从纲常伦理上周旋,身自然没有不修的。然而要修道,又必须全尽本心之天德,使慈爱恻怛之情在内心周流而无间,那么五伦之间,都是真心实意去运用,道自然无不修矣。”以仁修道,以道修身,则上有贤君,以身取人,则下有贤臣,由是而举文武之政,何难之有哉!
人,指人身而言。上一个亲字,是亲爱。下一个亲字,指亲族说。尊贤,是尊敬有德的人。杀,是降杀(递减之意)。等,是等级。礼,是天理之节文。承上文说:“修道固然是通过仁,而仁并非是外物,乃是生命之处,所具有的恻怛慈爱之理,是所以为人的原因。仁虽然无所不爱,然而惟有亲爱自己的亲族,乃能推以及人,爱无不周,故以亲亲为大。”有仁必有义,而义并不是强要去做,凡事物之中,各有当然不易的道理,就是所以为宜。义虽然无所不宜,而惟有尊敬那有道德的贤人,乃能讲明此理,而施行无不当,所以以尊贤为大。然这亲亲中间,又有不同,如父母则当孝敬,宗族则当和睦,自然有个递减。这尊贤中间,也有不同,如大贤则以师傅待之,小贤则以朋友处之,自然有个等级。这递减等级,都从天理节文上生发出来,所以说礼所生也。”曰仁、曰义、曰礼,三者并行而不悖,则道德兼体于身,而修身的能事就可完成了。
朱子讲:此承接上文人道敏政而言。为政在人,家语作“为政在于得人”,语意尤备。人,谓贤臣。身,指君身。道者,天下之达道。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言人君为政在于得人,而取人之则又在修身。能修其身,则有君有臣,而政无不举矣。O人,指人身而言。具此生理,自然便有恻怛慈爱之意,深体味之可见。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礼,则节文斯二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