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室友出门前问我:你买了什么花?
一看,是我上周买的菜(不知道北方怎么称呼?我没有考据的习惯),买来的时候就是开花的状态。
今天,是一个大风之后的降温天呢。我早已熟知降温后北京天空常有地磅礴气势:云朵如一块密不通风的铁板逼近,然而又如压境的大军一样胸有成竹,以一条铁板下缘平整的延长线,与近空的人类世界保持着有分寸的距离,空出的一大片天空是澄澈的,但也和这云朵的军队一样浑厚、雄壮。
在那之后,会有一丝一缕平整的云再向前一步抵达低空,正好凌驾于远处的屋顶之上,柔和而轻盈,仿佛前方大军骑马翩翩而至前来劝和的使臣。但此时,霾层早已偃旗息鼓逃之夭夭不知所踪,用“天光”一词来形容蜗居者室内的欢快之情刚刚好—— 澄澈的微蓝,泛光反射在四周的白色墙面,似乎置身于一层圆弧的透明纸灯笼里,一切恰当地透亮。
似乎,2月的每一次大风降温天都给我截然不同地感受。
上一次,大霾后地早晨醒来习惯性地往窗外寻求阴郁心情的依据,却看到不远处平展开的红色大屋顶闪闪发亮,光秃秃的枝干好像直接生长在砖瓦上,让人看了心安。下楼买个水,走到楼道头顶上那一方窗格里下面,混杂着鱼露的饭香不由分说地钻进我那还没有被冷气占尽地鼻腔,我深吸一口又呼出,柑橘那样就能使饭香弥漫在整个狭小而幽暗的楼道里,和那蓝色的、闪耀的天空一起摇摇晃晃在我的头顶。
我怔怔地站了1秒,吸气、再呼气,瞬间有个念头掠过:这里是否住着南方的人家?是不是和我妈一样,先把油热好,切好的蒜顺着刀片用手一抹顺进“炒鼎”,然后把“应菜”(“通心菜”的潮语读法)的枝干放进去炒一炒,最后才是菜叶…
我妈做饭太清淡,炒“应菜”的时候才比较舍得放盐油,久而久之,我成了巴甫洛夫“摇铃”试验的应验者,一从窗外听到别人家的油锅油噼里啪啦伴着搅着葱姜蒜的味道一股脑地蒸腾而出,就想起我妈,下班后擦洗完刚才还执着画图笔、尺规和专用橡皮擦旋转在图纸世界的双手,立刻“脚踏手凹“忙活在那一方小小的厨房里——她特别喜欢用这个潮汕话专属的成语,来形容做母亲的雷厉风行风风火火的忙碌状态。
而这两天,一向热爱户外活动的我开始蛰伏不出,自嘲是“大隐隐于市”的“五道口居士”,这乍暖还寒的春日,楼下孩童嬉戏声不断,让我舍不得出房间,怕走出去那十几秒的功夫,就少了那许多铜铃般的欢快……
我是这春色的囚徒,患得患失,怕失神片刻便坠入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