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文本,向阅读更深处漫溯 —《谈中国诗》教学反思

      市级教学能手比赛又拉开了帷幕,经过初赛的教学基本素养(语言表达、语段分析理解、教学设计评价等)、教学基本能力(无概念问题、教学案例的理解分析)笔试和复赛的对沈从文《生》的文本解读,我进入了教学能手的决赛。决赛是现场课堂教学展示,上课的篇目有《说“木叶”》、《囚绿记》》、《谈中国诗》、《纪念刘和珍君》、整本书阅读《平凡的世界》《氓》《春江花月夜》《学习写得深刻》《写人要凸显个性》。

      从九篇课题中我抽到了《谈中国诗》,虽然工作十年,已经带过四届学生,但对这篇文章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因它是自读课文且我不太喜欢文艺随笔这类文章,所以基本把这篇文章略过了。抽到这篇文章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拒绝的。可是只有两天半的准备时间,已经容不得我打退堂鼓了。于是决定拿起书,沉下心来,先从走进文本开始。          首先我以一个普通读者的立场来“读”文本,标注出容易读错的生字词,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边读边勾画中心句、关键词,梳理出了本文的段落大意和行文思路,得出自己的阅读原初体验。

      细细品读了四五遍之后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跟同组老师沟通后发现,自己并没有理解透彻文本,在很多句子的理解上太浅显。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的文化随笔《谈中国诗》,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 是一篇难度相当大的文章,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深入文本,沉入到文章的世界中,只有透彻理解了文本,才能设计出好的教学思路。

      于是再次沉静下来,继续读文本,先把文本吃透再说!我又开始了文本的深入阅读之旅。读到“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这句话到底暗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意味。为了读懂这句话,就要弄清楚钱钟书先生写《谈中国诗》时究竟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在深入文本之后,我发现钱钟书先生借谈中国诗的特点,传达自己颇为深厚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表达了一位学养深厚的中国学者深沉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本文是1945年12月6日,钱先生在上海对美国学者来访时的演讲。当时是英文表达,后来翻译成了中文。而当时的中国,抗战的硝烟才刚散去,内战的枪声已经响起,中国大地千疮百孔,十里洋场一片狼藉。钱先生被临时抽调参与接待来访学者。这些造访的学者中有些人对中国文化不大了解甚至不屑于了解。深处战争旋涡的中国学者怎样才能既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问题简明扼要的讲清楚,又不失尊严和体面地表达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钱先生做到了。他爱国爱得深沉,爱得含而不露,爱得自豪爱得无处不在。先生的爱国情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不是披在身上的国旗,不是怒目金刚式的批判也不是哀其不争的惋惜,这种情感融化在他的血液里,镶嵌在他的骨头里,沉淀在他的思维里,外化在他的言辞中,处处皆见。当我发现这点时我是欣喜的,我看到了一颗可贵的灵魂。

      沉入文本的世界中,我越发喜欢这篇文章,为自己以前的浅薄而羞愧,为自己错过了这么优秀的作品而遗憾。感谢这次比赛让我遇见了钱老,走近他,喜欢上了他。

        赵晓霞、王荣生《阅读教学备课路径探析:从文本中来,到学生中去》一文中说,老师一定要对文本有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品味文字的魅力。阅读教学备课过程中,我们要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到学生中去”,沉下心来深入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底蕴,达成有效备课,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吃透文本,向阅读更深处漫溯,我一直在路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不再熬夜,因为想看到的太阳更早一些。 不再宣扬加班到三更的理念,那是没把握好自己的时间而已。 以前总是晚睡早起,...
    桑拉马阅读 1,176评论 0 0
  • 今天地铁上看到了怀左的一篇文章,深受启发。 最近一直在酝酿着写年总结,也在想该从哪些维度来撰写。 怀左的文章《在跌...
    柒月qy阅读 812评论 0 0
  • 今天讨论的问题一看就很简单但仔细想一想不是那么简单。 有些人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结婚?有些人说父母逼我结婚,所以结婚...
    汗佐然阅读 793评论 0 0
  • 女人不是性别,而是一种状态。 No 1 人 发型: 随便,蓬头散发 脸 : 素面朝天 服装:穿了衣服就行,乱穿...
    形象顾问翟墨阅读 4,565评论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