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

      --PIXIU小品文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两个家,一个是供自己生活吃住的真家,另外一个就是梦想中的精神家园。后者是藏在心底的,往往更美好、更加让人向往和憧憬。把它称为伊甸园、乌托邦、世外桃源也好;称之为灵魂的安放地、诗和远方也罢,其实对许多人来说都是想一想而已,谁能有勇气走出现实世界呢!为什么?因为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二者总是难以调和,想得到一方必然要牺牲另一方。

  如果说有一个人为了追寻这个精神上的乐园,非要放弃现实的家园,去一个孤僻荒蛮之地,另外打造一个想像中的美丽的新世界,那么人们一定会说他简直疯了,傻子才会这么干!不仅如此,他还想把这个伊甸园画岀来,让自己的作品流芳后世,那样他自然也成了一个流芳后世的大画家。听听这些想法,是不是实在太天真了,一点儿也不切合实际,不可理喻呢?

  画家高更就是这样一个人。35岁那年,他突然放弃证劵交易所经纪人的白领职业,半路岀家,想当一名大画家。于是,抛下娇妻和5个孩子,放弃现成的一切,飘洋过海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大溪地)。在那里,他娶土著少女为妻,学土语,随土俗,整日与那些赤身裸体、只在腰间围一块布巾的土著人为伴,完全过上了野人般的生活。后来,他身患重病、腿脚糜烂,仍不停止画画。他说,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然而,家人的唾弃、社会的非议、作品得不到人们认可,让高更的后半生过得穷困落魄,饱受煎熬,不得不靠借钱度日。最终55岁客死异乡,死时连尸骨都没有亲友、家人前来收存。所留衣物、家具均被拍卖还债。

  高更活着的时候,人们认为他是一个放着好端端的日子不过、非要学画的咎由自取的失败者,死后却与塞尚、梵高一起被誉为“后印象派绘画的三大巨匠”。1993年,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拍卖出3亿美元的天价,其它价值上亿的作品也不鲜见。

  在西方绘画史上,恐怕没有任何一位画家能比高更的一生更富有传奇色彩的了。梵高非常崇拜高更,曾邀他到地中海边的小镇同住,供吃供喝,一起从事艺术创作,不想二人很快产生矛盾,为此梵高割掉了一只耳朵。这就是两位画坛奇才的故事。其实,高更的故事远不止这些,他还留下许多匪夷所思的谜题,引发一代一代的后人去探究和追寻,试图找到其中的秘密。为此,英国作家毛姆专门写了一本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小说的主人公名叫思特里克兰德,其人物原型就是画家高更。

  那么,如何看待高更的一生?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一个画家,为了艺术真的可以放弃一切,甚至连妻儿家庭也不要吗?艺术家的个性可以成就伟大的作品,但这样难道就可以让我们原谅他身上的种种缺点和怪癖吗?对这些问题,毛姆在小说里如一位冷峻理性客观的医生,拿起解剖刀,从人性的深处一步一步作了分解与诠释。

  下面让我们先听听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然后与高更的真实经历作一对照,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月亮和六便士》的艺术魅力,并借以探讨艺术与人生、个性与天才、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关系。毛姆讲述的故事如下:

   (一)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  

  我认识思特里克兰德之前,是先认识他的太太的。我是一位青年作家,成名后有幸被人引进伦敦的文学界。在同行的家庭聚会上,我认识了思特里克兰德太太。

  她37岁,身材略高,体态丰腴,很招人喜欢,她丈夫是证券交易所的一位经纪人。他们住在威斯敏斯特区的一套大房子里,儿子罗伯特16岁,女儿14岁,两个孩子都在上学。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有三个优点,让我非常佩服。第一、很会同情人。她不是那种滥用体贴的人,总是让你觉得接受她的同情对她来说是一件好事。就因为这个本领,许多从事文学、艺术、哲学的小名人都成了她的朋友,她常请朋友们过来赴家宴聚会。第二、她家布置的非常优雅。房间总是干干净净,花摆的很得体,叫人感到非常的舒服。谁都能一眼看岀来,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是一位能干的家庭主妇,毫无疑问她也是一位贤妻良母。第三、很善交际。她说话不多,但总能引导大家围着一个共同的话题来谈,一旦出现冷场,马上又能让客人们重新活跃起来。这就是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的魅力,也是我喜欢她的原因。那时候,我还年轻,刚出道,她很信任我,我们相处的十分投缘。

  有一天,我说我想认识认识她的丈夫,她说:“最好还是算了。他一点儿也没有文学修养。不过,我非常爱我的丈夫。如果你见了他觉得非常无聊,可千万不要埋怨我!”

   1、伦敦变故

   事实证明,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说的很对,她的丈夫一点社交的本领也没有。他年约40岁,身材魁梧,长着一头红发,相貌很平凡,还显得有些粗笨。他说话简单,让人感到很踏实。第一次见到他,我就想这对夫妻有着稳定的收入,住着大房子,还有两个聪明的孩子,生活过得舒适自在,这样的中产家庭真是让人羡慕!

  然而,一天,一个可怕的传闻震惊了大家。“听说思特里克兰德先生突然辞去工作,给妻子留下一个便条,离家出走啦!去哪了?去了巴黎。据说是受一个年轻女人勾引,两个人私奔了。”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伤心透了。她的姐姐感叹道:“17年,你们结婚整整17年了!平时没有吵过一次架,他怎么会平白无故离家出走,这太可怕了!好妹妹,难道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姐夫麦克安德鲁上校说:“如今只有一件事好做:和他离婚。孩子以后由我们来替你照管!”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却不同意离婚,因为她是爱着自己的丈夫的。“离了婚就等于成全了那个女人,我要一直耗着他们。那样,过一阵子他就会灰溜溜地回来。可是,一想到他在巴黎住五星级的宾馆,吃香的喝辣的,到处游逛,胳膊上还挎着一个无耻的女人,我,我……”

  上校气愤地说:“不要急,你先带着2个孩子到我家住吧。明天我亲自去巴黎,把他弄回来!”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没敢让姐夫去,因为害怕上校火爆的脾气把事情弄得更糟。最后,她决定委托我这个旁人替她去访查一下真实的情况,和她的丈夫公开谈谈。

  为了这位太太的幸福,我接受了使命,从伦敦来到巴黎。几经周折,终于打听到了思特里克兰德住在哪里。一个小宾馆,房间狭窄昏暗,发着霉臭。他身边没有什么年轻漂亮的女人,他也不是过着传言中的花天酒地的生活,他手里根本没有多少钱。

  见面后,我单刀直入,带着愤怒质问他。“你肯定知道我来的目的。先生,你准备让你太太和两个孩子往后怎么过?你到底为什么要抛弃她们?”

  “没什么,我来巴黎,完全是为了学画。”他的回答简单而淡定。

  “也许有奇迹会让你成为一个大画家,但必须承认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要知道,你多大年纪了?18、23?你已经40岁!”我气得快喊起来了。

  “正是因为这个,我才想如果现在再不开始就太晚了。”

  “你是一个有身份的人,家里还有一个贤惠可爱的老婆、两个聪明的孩子,要尽量对他们公道些!你不准备回家了吗?”

  他又是简单几个字。“永远不回去了。”

  “你不在乎别人说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一个没有人性的父亲吗?难道想让她们孤儿寡母去讨饭!”

  “一点儿也不在乎。我必须画画。”

  “你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我狠狠的骂了一句。

  我们的谈话过程都是硬碰硬的,没有浪费什么。可我知道再苦口婆心地劝说已经毫无意义,他是铁了心要当画家的。

  最后,思特里克兰德不动声色地说:“成了,现在你把压在心上的话全说了出来,也完成了任务,咱们可以去吃饭了。”

  我本可拒绝,但为了做最后一次努力,与他一起进了餐。最终得到的答案是:“我要是需要女人,随时可以弄到手,我不是为了这个来巴黎的。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我由不了自己。这就像一个人掉进了河里,他要是不挣扎,一定会被淹死。”

  回到伦敦后,我把事实全告诉了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她一声悲叹,无奈地说:“如果他为了一个女人离家,我相信还有救;如果他是为了画画,肯定是无法挽回了!我恨透了他,我白爱了他一场,我永远也不会原谅他!”

  她让我看了丈夫写下的便条:“我已决定同你分居另过,明晨就去巴黎。我不回来了,我的决定不能更改了。--永远是你的,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

  我想,思特里克兰德一定是被什么东西迷住了,无法自拨。

   2、巴黎悲剧

  5年后,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开了一个打字事务所,赚钱供两个孩子上学。她给人打的稿件以整齐精确而闻名,生意很不借。尽管如此,但她总觉得有失身份,在别人面前抬不起来头。

  这一年,我正好在巴黎定居了一段日子。我首先见到了好友施特略夫,我们已经有4年没有见面。

      说实话,施特略夫是一个很憋脚的画家,技艺平庸,画的也不怎么出色,但他的灵魂里悸动着一股对艺术的挚爱和不懈追求,这让他总是活在一种幼稚的幻想中。但他心肠很好,又很会赚钱,同行们毫无掩饰的鄙视他的作品,对此他一点儿也不在乎。他还非常大方,那些手头拮据的人一方面嘲弄挖苦他,另一方面又厚颜无耻地伸手来向他借钱,他从没拒绝过,因为他非常重感情。

  总之,我这位朋友的生活就像一出滑稽剧,可笑又可爱,但每个人都清楚他的本质是善良的。其实,施特略夫最出众的本领是对艺术有着敏锐的鉴赏能力,擅于发掘艺术新人。在同行里,没有人能比他的判断更为中肯和有眼光的了,这一点谁都服气。不久前,施特略夫刚和一个英国女子结婚,二人在一间画室里安了家。这就是我朋友的情况。

  我提起了思特里克兰德,没想到施特略夫认识。他说:“我很喜欢思特里克兰德的画,我坚信他是一个大有前途的天才。至于别人怎么看,我不管,反正我敬重他,他是那么的纯粹简单。”说这些时,施特略夫的眼神中放出坚定而自信的光芒。

  不久,我和思特里克兰德见面了。5年不见,他已被穷困折磨得不成样子,蓄发留须,形体消瘦,似乎生了病。听说这些年他换了好几家宾馆,手里的钱也差不多花光了,常常靠卖画和借债度日。他画了不少画,但不到万不得已很少出售,也从不让别人看,只有施特略夫见过他的作品。

  有一天,施特略夫急匆匆跑到我的住处,拉着我就往外走。他说:“已经有一阵子没见到思特里克兰德了,我想他一定是生病了。千万别死在什么地方,还没人知道。”

  我们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思特里克兰德。一家脏乱不堪的小宾馆,房间里只有一张单人床,他蜷缩在一角,浑身滚烫,无法说话。地上的画架和颜料弄的乱七八糟,屋里发着一股酸臭味。谁看到都会觉得恶心,又可怜他。

  施特略夫是个软心肠,也够意思,他想把病人弄到自己不太宽裕的家里,但他的妻子勃朗什坚决反对。她说:“我怕那个人,如果你把他弄来,我就走!”

  第二天,思特里克兰德来到了施特略夫家,因为在丈夫的哀求下,勃朗什终于同意这么做。一开始,都是施特略夫24小时照顾病人。后来,他的妻子也轮流照顾起来。她不时地给思特里克兰德喂药喂饭,扶着翻身,帮他擦拭身上的汗水。思特里克兰德什么也不说,连声感谢的话也没有。一天又一天,勃朗什只默默地细心地尽着女主人的义务,施特略夫就坐在旁边看着。

  借此机会,让我说说勃朗什的情况。她是一个年轻的英国女子,曾经在罗马一个贵族的宅邸里当家庭教师,不想被这家的少爷勾引。她以为对方会娶她,结果怀孕了,被赶出家门。当时她流落街头想自杀,碰巧被施特略夫救回,就这样他们结了婚。从此,施特略夫把勃朗什视为天上飘来的女神、上帝赐给他的最好的礼物,天天哄着她、宠着她、由着她。他们的小日子过得恩爱无比,甚是欢喜。这是施特略夫一见面就告诉我的。

  20多天后,思特里克兰德的病彻底好了,该离开了。但一件可怕的不能再可怕事情出现,勃朗什突然告诉丈夫说:“我爱上了思特里克兰德。”

  “什么,怎么会这样?他身无分文,怎么能有能力照顾你?他穷困潦倒,你……你会后悔的。”施特略夫劝自己的妻子。

  “我不在乎,我愿意,我不需要你来管……施特略夫,我告诉你如果你让他离开咱们家,我马上跟他一起走。”

  无奈之下,施特略夫自甘退出,自己离开了自己的家。也就是说,他净身出户,让一对情人继续在画室里生活。

  此后,勃朗什变成一位勤快的家庭主妇,每天外出买菜购物,根本不顾及什么。施特略夫每天在大街上等着,向妻子一遍一遍哀求。“亲爱的,还是离开他吧,否则你会后悔。我天天来见你,不为别的,是因为对你不放心。勃朗什,请你听我说一句话,我是想让你心里有个底,无论什么时候你想回到我身边,我随时都恭候着,我爱你胜过一切!”

  他的妻子像没事人一样,拎着新釆购的物品平静而过,回头留下一句话,“我很幸福!”

  数天后,勃朗什服毒自杀,原因是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离开了她,不见了踪影。那个男人绝情而去,让勃朗什无法接受。她不想活了,于是吃了大把的安眠药。

  施特略夫安葬了勃朗什之后,跑回家,发现画架上有一幅刚完成的自己妻子的祼体画,那是思特里克兰德的手笔……

  不久,施特略夫卖掉家产,准备回荷兰老家,与老母相依为命。走之前,他对我说:“我父亲活着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木匠。我很小的时候,他就想让我继承他的手艺,但我母亲支持我学画。现在回头看,假如我当初听从父亲的劝告,如今肯定也是一位生活稳定的好木匠。但我想说的是,我不后悔,因为艺术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

  对这件事,我看到的很清楚,其实假如施特略夫不对朋友那么好心肠,就不会发生这场悲剧。

  回伦敦前,我仍然为这件事耿耿于怀,于是找到思特里克兰德,马上质问他:“施特略夫把你当做最真诚的朋友,接到家里养病,给予无微不至的照料。你好好想想,你对得起他吗?你吃人家的饭,喝人家的水,住人家的房子,花人家的钱财,受到人家的恩待,却偷了人家的妻子……害得他家破人亡,你到底是什么人?”

  他仍像过去那般镇静简单。“我没有逼她,她愿意。”

  “你这个杂种!”

  我嘴上这么骂,但心里却很清楚,勃朗什在医院时仍然念念不忘思特里克兰德。死之前,她一个劲儿地呻吟:“我甘愿为他去死!”她从不认为那个男人自私冷酷。

  对于这出悲剧,我是这么分析的:也许,勃朗什真的爱上了那个男人;也许,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让勃朗什作模特儿,供他画画,故意勾引了她;亦或他只是为满足自己的情欲……

  多少年来,这个疑问一直在我心头萦绕不绝。鬼才会知道答案呢?

   3、马赛潜逃

  后来,思特里克兰德离开了巴黎,听说他在马赛呆了4个多月。马赛是法国最大的一个港口,轮船来来往往非常繁忙。大仲马的小说《基督山伯爵》的男主角就是在出海的商船刚回到马赛港后,被人诬陷入狱的。

  在马赛,思特里克兰德和一帮穷鬼、流浪汉住在一起,毎天领一份救济餐,靠搬运商船上的货物,赚点钱生存。

  有一天,他被人打了,腿受了伤。当晚,他又找到对方狠狠地报复了一通,差点出了人命。之后,跳上一条开往澳大利亚或者新西兰的远洋轮船,连夜潜逃。

  最后,他来到了波利尼西亚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塔希提岛(Tahiti,大溪地)。从此,远离文明世界,与当地土著生活了多年,画出不少作品。

  4、荒岛余生

  15年后,欧洲爆发战争,我有幸来到塔希提岛避难。塔希提是法国的殖民地,是位于南太平洋上的一个海岛。我到来时,思特里克兰德已经去世9年。现在他的画已经很值钱,有许多法国人购买并收藏。

  在我心里,思特里克兰德始终是一个谜。为了解开疑团,我经过多方考察,终于知道了他在岛上的经历,下面让我继续把故事讲下去。

  来到塔希提岛后,思特里克兰德先是在帕皮堤做了几个月的监工。帕皮堤是玻利尼西亚的首府,也是殖民政府的所在地。他的主要工作是监督土人好好干活儿,报酬并不低。但他攒够了买颜料和画布的钱,就离开小城,跑到了荒林里。

  每隔几个月,他会来一趟帕皮堤,买些油彩、画布和烟草,有时候借点钱,然后又无影无踪了。无力还债时,他就送人家一幅画。当初几百元的欠债,让债主换回些不得不接受的画。这些画被他们胡乱扔在了一边,如今在法国竟然有人愿意花3万法郎买走它们。当然,这种好事是这位潦倒落魄的画家生前所没有的,他死后才这样。

  在岛上,思特里克兰德娶了一个土著少女为妻。她的名字叫爱塔,17岁。爱塔的父母很早就双亡,留下一处土地,在很远很远的一个山恋叠抱的地方。思特里克兰德和爱塔就搬到了那里,靠着这块土地的出产过活。

  白天,他们在田间劳作。累了,随手摘一个芒果吃,打下一个椰子喝汁。当地人把椰壳晒干后取出椰肉,运到附近的村落,换回大米、肥皂、罐头和一点点儿的钱。邻居们有什么庆贺宴会,就要杀猪。附近的人会峰拥而至,大家载歌载舞,欢乐与共,不分你我。他们喜欢旅行,喜欢坐在椰子树下闲聊,就是不喜欢走路。因为热带雨林的气候,让岛上灌木丛生,如果不开拓出一条路来是没法儿下脚的。

   不忙的时候,思特里克兰德就看书、画画,把日常所见、所感、所思全变成了绘画作品。天太热的时候,他就跑到旁边的小河里去洗个澡。他学着土人们拿起长矛,到小河或者大海边叉鱼。回家后,用椰子油把鱼炸了吃,有时候还配上几只大虾、一些味道鲜美的螃蟹。这种螃蟹随处可见,总是在脚下爬来爬去,一伸手就能捉住。山里的野果子熟了,随风飘落,派几个少女出去捡,捡回来让大家吃。这就是岛上的生活。

  天黑了以后,思特里克兰德就和爱塔肩并肩坐在凉台上,他一边抽烟,一边望着繁星满天的夜空。我完全能想像出当时的情景:大地是那么的广阔静谧,海水在轻轻涌漾,海风清新舒爽而过,如歌如诗如梦,轻拂着这片神奇的土地。高高的椰子林在月夜下闪着银光,仿佛是神祇在默默地守护着一个天籁桃源。一切是那么的原始自然,那么的纯朴宁静,那么的神秘迷离……这是思特里克兰德以前从来没有想到的。

  一个低矮的环形小岛,在茫茫海天包围之下,他们的茅草屋在迷雾里时隐时现,美不胜收。那地方的美是伊甸园的美,那地方的静是鱼儿翻出水面又倏然落下、溅起水花的静;那地方的夜是城市里永远也没有的夜,那地方的夜是湖水变幻不定的朦胧飘渺的夜,是椰子林摇曳多姿的夜。对这个乐园一般的王国,简直无法用人世间的语言来形容。

  在这里,黑夜有黑夜的美,白天有白天的美。思特里克兰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什么尘世的纷扰,一切都是悠然的、宁静的,因而也是自由亲切美好的。他不关心世界上的事,世界也完全把他遗忘。

  思特里克兰德就像古代被锁在船里摇桨的奴隶一样,身心都不归自己所有了。把他俘获住的热情,正如同爱情一样让人着魔;一种强大的创作欲正牢牢地把他俘获,让他的心一刻也不能安稳,他渴望马上把这种美创作出来。就这样,他的画一幅幅产出,爱塔也给他生了一个孩子。

  在这里,思特里克兰德和当地人一样,赤身裸体,只在腰间围一块棉布。他留着大红胡子,头发粘成一团,汗毛在胸前密密生长,样子粗野古怪。他的两只脚磨起了厚茧,还有许多的疤痕,因为他从来不穿鞋。说实在的,他不仅仅是入乡随俗,简直比土人更土化。

  爱塔是岛上有名的烹饪师,做饭、耕织、照顾孩子,样样能行。思特里克兰德常常深有感慨地说:“凡是我要求一个女人的,她都给了我。啊!我真希望再回到15岁的年纪。”

  在这里,画画是思特里克兰德的最爱。他像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瞄准目标,孤注一掷,永不停歇地向心中的圣地前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叫他把生活的基础完全打翻,他也在所不惜。我想,正是这个梦想或者信念,才叫思特里克兰德抛弃过去,远涉天涯,来到这个遥远的小岛的。一句话,他终于找到了梦想中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就是他的灵魂的栖息地和最后的归宿。他冲破了现实的咖锁,找到了真实的自己,又放飞了自己。他的画越来越简单原始,线条流畅,原始中透出一股粗野。那些画就是他的灵魂律动的影子。

  我想,思特里克兰德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时光,就在此时。

   3年后,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他患上了麻风病。这是一种不治之症,传染力非常强。他的皮肤开始溃烂,浑身奇痒疼痛。村人们开始远离他家,他常去洗澡的小河没人敢去。爱塔到河边洗衣时遭人唾骂,“不要污染了水源,大家还要生活。麻风病像风一样会传染,病人们都是被烧死掩埋的。爱塔,你不是不知道我们的古老规矩。千万不要不在乎,你还有孩子!”

  然而,爱塔并没有离开丈夫,还像平时一样照顾着他的起居用度。因为她要尽到一位妻子的义务。这就是土著女人纯朴善良的天性。

  后来,爱塔要去请医生,思特里克兰德拦住了她。“没有用的,让我静一静吧,我要画一幅最伟大的作品出来。”很明显,这个男人对任何事看的都很透彻,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没有多少时日。

  不久,思特里克兰德的病情加重,眼睛即将失明,他向妻子安排了后事。“爱塔,等我死后,把房子连同我的尸体一起烧掉,不要留恋。你按我的话做了,我此生将圆满而无憾!”说这话时,他的身体已经开始化脓,浓水直往外淌。

  爱塔含泪跑出村子,托人去请几十公里外的医生来。等医生从帕皮堤赶来,思特里克兰德已经双目紧闭,魂归天地。 死之前,他在自家的墙壁上画下一幅令人惊叹的大作,几乎占满了整个房子。他就躺在自己的画作包围里,平静地离开了尘世。

  当时,思特里克兰德的身体已经縻烂不堪,在即将告别自己打造的精神乐园之际,他忍着最后的苦痛完成了这幅谢幕之作,令医生惊咤万分。因为在医生的执业生涯里,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毅力坚强、心志顽强的人!

  随着烈火熊熊燃起,思特里克兰德、思特里克兰德的家、他家墙上的巨幅遗作,连同那个看不到却让任何一个人分明能感到的执着简单、粗野不羁的灵魂,化作缕缕尘烟,绵延而去……

  爱塔抱着年幼的孩子,咆哮不止,悲痛欲绝,哀声回荡在远离尘嚣南太平洋塔希提岛的上空。

   就这样,思特里克兰德走了。那些曾经的贫穷与欢乐、执着与坚持、梦想与苦痛、煎熬与挣扎,连同世人的不懈、讥讽和嘲笑,都化作尘烟,一一而去……

   就这样,一个穷困潦倒的失败画家;一人由他和他的土著女人、土著伙伴组成的世界;一个为了心中的伊甸园和乌托邦,为了诗和远方,满怀信心,抛弃现实,后半生却走的孤苦凄凉、无奈无助、无人同情的怪人,离开了他挚爱的乐园。此刻,没有一个人会相信他是一个即将享誉后世的艺术巨匠!

  5、尾声

  4年后,一位名叫莫利斯·瑞胥的评论家在《法兰西信使》上发表了一篇专题文章,全面介绍了这位不为人知的画家。他的文章打响了第一枪,从此有关思特里克兰德的生平轶事、传闻评论,如雨后春笋般活跃起来。所引起的争论是如此的热火朝天、广泛激烈、唇枪舌剑。

  有人嘲笑他,有人谩骂他,也有人为他辩护,为他唱赞歌;有人说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也有人说他同无数落魄的艺术家没有什么两样。那些为他唱赞歌的人,同样受到了人们的指责、鄙夷和谩骂;那些为他辩护的人被打上精神不正常、行为怪癖的标签。

  数年后,这场风波才算平息下来,越来越多的人承认: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这样,才使他没有与世界艺术史的地位失之交臂。无疑,莫利斯·瑞胥从一开始就为他树立了不可撼动的地位。如果不是这位评论家的功劳,思特里克兰德可能早已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无人问津。

  罗特霍尔兹博士也是一位思特里克兰德的崇拜者。他以历史学家的口吻说:“人之初,性本恶,其恶劣程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力。思特里克兰德活着的时候,树了不少敌,但也没交下什么朋友。他的生活中有不少离奇可怕的行径,性格里有不少荒谬绝伦的怪僻,他的命运中又不乏悲壮凄怆的遭遇……。”

  这些评论引起了思特里克兰德的儿子,也就是罗伯特·思特里克兰德牧师的注意和不满。他就是我第一次去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家,见到的那个16岁的男孩。如今他已长大成人,当了一名牧师。他觉得有关他父亲的风言风语,让他这个体面的牧师及家庭感到十分的难堪羞耻。

  为此,他为父亲专门写了一部传记,主要目的是想驳斥社会上的谣传,为父亲维护尊严、涂脂抹粉、遮羞掩丑。在传记里,这位儿子特意引用了思特里克兰德写给妻子的一封家信,说他父亲称自己的妻子为“了不起的女人”。

  很快,罗特霍尔兹博士就不干了。他公开了这封信的复件,原文是这样写的:“叫上帝惩罚我的妻子吧!这个女人太了不起,我真希望叫她下地狱!”

  千万不要小瞧这位博士,他写文章的认真劲儿实在是叫人吃惊,没有哪件细小的事情会被他漏掉。这么说吧,如果思特里克兰德曾经欠下过一笔洗衣费,或者有一笔50元的借款没还,都会被博士一一记下。这一点读者完全可以放心。

  好了,有关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全部结束了。至于如何评价他的一生,最后我只想提一个问题:天上有圆圆的月,地上有圆圆的六便士,你是想仰望月亮,还是捡起那六便士?或者也可以这么说,你是想要那脚下的六便士呢,还是想追求一个崇高的理想?

  (二)画家高更的一生

  上面,我们听了作家毛姆讲述的故事,接下来再看看高更本人的真实经历。在读下文的过程中,可以试着上下对比一番,也许您会发现什么秘密。

  1、少年漂泊(23岁之前)

  1848年6月7日,高更出生于法国巴黎,祖籍奥尔良。父亲是一名激进分子,在报社当记者。母亲是一位作家的女儿,秘鲁人,年轻时相当貌美,娘家人富有而地位显赫。婚后,夫妻育有两个孩子:高更和玛丽(姐姐)。

  1851年,路易·波拿巴政变暴发,高更的父亲陷入困境,于是他带着妻儿远赴秘鲁,希望得到妻子家族的庇护。不想,中途病逝,当时儿子高更才3岁。就这样,孤儿寡母三人在秘鲁首都利马生活了4年。

  当时,高更有一位曾舅公,曾舅公年龄已经100多岁,非常富有,给他们提供了一套房子,还雇了佣人。高更见识了曾舅公家收藏的绘画、古董和银器。家眷们华丽的服装与饰品、教堂里的雕塑,还有南美的自然风光和原始独特的文化,都让他感到十分好奇与神秘。这样的童年环境为高更埋下了喜爱艺术的种子。

  高更7岁那一年,老家奥尔良的祖父去世,留下一笔遗产。母子三人马上离开秘鲁,准备返回法国接受遗产。出发不久,秘鲁的曾舅公也去世,他同样给这位寡居的年轻母亲和两个孩子留了一笔遗产,但因他们不在场而被亲戚私吞。

  回到奥尔良后,他们才发现继承的遗产非常微薄,根本不足以维生。最后,一家三口不得不投靠高更的伯父。寄人篱下的生活是要看别人脸色的。对比之下,他们才知道当初应该留在秘鲁。

  17岁时,高更不听母亲劝告,毅然从中学退学,当了一名水手,从此与大海为伴,流浪飘泊了6年。前3年在商船上当学徒,后3年在舰队服役。这段经历又为高更后来性情上狂野不羁、喜欢四处飘浪埋下了不安份的种子。

  23岁,高更结束海上生涯,退役回家,却发现母亲已经离世,姐姐嫁人,老屋已被战争摧毁。没有了家,怎么办?

   2、中年不羁(23-35岁)

  好在他的母亲离世前,恳求一位银行家巨子将来给高更以扶助。这位监护人没有失言,高更进入证券交易所,当了一名经纪人。

  上等的职业、丰厚的收入、稳定的工作,让高更成为一位令人羡慕的有为青年。不久,他结识业余画家爱米尔·苏菲奈克,开始喜欢上绘画。

  25岁,高更与丹麦女子梅特结婚,定居在巴黎。梅特的父亲早逝,由梅特的母亲拉扯着5个孩子,梅特17岁就外出当保姆和家庭老师。因此,能嫁给白领青年高更,让她觉得如获珍宝。然而,这个欢天喜地的姑娘并不知道,她遇到了一个她终生都打不败的情敌。是另一个女人吗?非也,是他丈夫的那个嗜好:绘画。

  就是因为这个爱好,后来高更的人生发生了180度的大转折,我们在此先按下不表。

  婚后,夫妻二人生活稳定,经济状况也宽裕起来。在友人的鼓励下,高更开始购买并收藏绘画。他和妻子说,这如股票一样,属于一种长远的投资。

  3年后,高更的爱好升级,不光收藏绘画,有空还要画几笔。这一画不要紧,竟然找到了感觉。梅特也时不时夸几句,夸赞自己的丈夫爱好高雅,很有绘画天赋。这一夸不要紧,高更更来了劲儿,于是拿着画到处去讨教,后来干脆去专门学画。平时上班忙没时间,高更就利用周末去学习。就这样,他坚持了足足有2年之久,从没中断过。因为他是半路出家,没有专业功底,又是周末业余学习,故人们戏称他为“星期天画家”。

  1876年,高更28岁,已经成为有2个孩子的父亲,他试着参加了业余画展。没想到,他的画会入选巴黎的沙龙,还与那些名家的作品并列在一起。

      “我真的能当一个画家吗?我有这份天赋和才气吗?”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一遍又一遍地偷偷问自己。

  就在高更怀疑自己的时候,他结识了仰慕已久的画家毕沙罗。毕沙罗是新崛起的印象派画家中最热情、最有组织能力的画家。他非常看好高更的潜质,给出两条建议:第一、要收藏印象派的画,将来会增值。第二、要认识更多的画家,了解艺术的最新走向,博采众长很重要。

  经毕沙罗引见,高更认识了一大批新派画家。当时,印象派刚刚起步,他们试图开创一种新的画风,却不被人认可。因为作品没人买,画家们过得风雨零落、走投无路,但后来他们都成了画坛上的大家名家,比如马奈(被后世誉为“印象派之父”)、莫奈(早期印象派集大成者)、德加(以画芭蕾舞女而驰名于世)、塞尚(后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此刻,高更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生,后来他也成为“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在毕沙罗的帮助下,高更参加了独立画家展(1881)、印象派第五届(1880)、第六届画展(1881)。到第七届画展(1882)时,莫奈不再同意高更参展,理由是一个业余画家与职业画家同展,会鱼龙混杂,应该净化队伍。后来,经毕沙罗等人与莫奈长时间的争论,高更才有机会参展。从几届画展的结果来看,高更偶尔得到一些好评,但这些名声如同石子投向大海溅起的涟漪一样,很快又归于平静。

  1883年,是高更人生中的极富标志意义的一年,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和分水岭。他事先未与妻子、朋友商量,毅然辞去工作,决定转行做一名职业画家,因为那样他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天天画画了。这一年高更35岁,他的妻子正怀着第5个孩子。

  职业画家的日子好吗?并非想像中那么简单、美好。不到一年光景,高更的家财就贬下大半,而一幅画也没有卖出。为紧缩开支,第2年,又举家迁往鲁昂,他想去那里碰碰运气。鲁昂半年下来,剩下的积蓄再次耗尽,一家7口几乎断炊,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手里不是还收藏了不少印象派的画作吗?它们如同废纸一般,值不了几个钱。这就是高更失去工作后马上遇到的现实,也是他以前没有想到的问题。

  1884年秋天,一家人不得不离开里昂,奔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梅特的娘家。夫妻俩带着5个孩子,其中一个尚是抱在怀中的1岁多的婴儿,马车后面是锅碗瓢盆、家具、衣物,还有一捆一捆的画纸画布,浩浩荡荡而来。娘家人见了,十分咤异,好端端的日子怎么会过成这样?之后变得十分生气,“一个连房租都付不起的女婿,怎么能有出息?简直就是一个废物!”这就是梅特的娘家人迎接高更的态度。

  在哥本哈根,为了生存,高更先是当法语老师,后来卖画布,又做起雨伞代理生意,但接二连三失败。这下,娘家人又有了讽刺的借口。“原来我们这女婿只会做投机生意,不是一个踏踏实实苦干的人呀!那5个孩子长大以后,可千万不要学他们的父亲……”

      高更觉得非常窝火,又没有办法,只能低三下四,处处忍着,看别人的脸色行事。手里没钱,寄人篱下,几个孩子哭闹打叫,时间一长,梅特也开始不体谅丈夫的处境了。高更压着一腔怒火忍气吞声,不能释放,他觉得连空气里也全是责备、鄙夷和冷嘲热讽。

  一年后,矛盾终于爆发。梅特的嫂子与高更大吵。高更一气之下带着6岁的儿子克罗维斯离开丹麦。他要重返巴黎,东山再起。是年,高更37岁。

   3、艺术寻旅(37-43岁)

  回到巴黎后,高更才发现问题重重。住什么地方、钱从哪里来、吃喝怎么解决、孩子怎么安排?一大堆的麻烦等着他。

  住在哪里?好在有一个马车夫早年受过高更的恩待,他没忘旧情,在自家让出一张旧床,父子二人才有了暂时落脚之地,直到高更找到住处。此后的几年里,他除了租房,多数时间寄居在好友苏菲奈克家里。这位友人就是当初把高更第一个引进绘画领域的人。如今眼见高更混得这么悲惨,能坐视不管吗?他还接济了高更一些钱,引得老婆一通大骂。

  孩子怎么安排?高更先是把儿子送到了姐姐玛丽家。因他们的母亲活着时,特别偏爱儿子高更,令玛丽感到不公平,所以姐弟俩多年来关系一直不融洽。数月后,克罗维斯又被送回。玛丽埋怨自己这个弟弟太无能,还常常连累她。没有办法,高更只得把儿子送到寄宿学校。之后,有4个月未敢去看望孩子,因为他怕学校催讨食宿费。

  高更狼狈吗?狼狈,但狼狈不堪的日子在后面。

      钱从哪里来,找份什么工作呢?他托朋友找工作,朋友们也都无能为力,因为他们也是些自身不保的穷画家。他想回到原来的证劵交易所,但人家见他如此潦倒、失意、落魄,迟迟没有分派任务,这个愿望也无疾而终。他去一个陶匠处求职,如今人家也是生意惨淡,不需要人手。高更便以免费帮工的身份学陶艺,但所制陶品无人问津。他去求毕沙罗快点举行画展,但此刻的印象派画家也是个个失意潦倒,生计艰难。就这样,他只能依靠卖早年收藏的那些值不了几个钱的画,还有妻子的零星支助,过一天算一天。毕竟孩子也在跟着受苦,梅特不能不管。

  当初,高更离开丹麦时,梅特没有挽留,也没有跟丈夫一起回巴黎。因为她觉得原本好好的一个家,之所以走到如此田地,完全是丈夫走错的。在高更看来,这只是暂时的分居。等条件好转了,他就会把妻儿接到巴黎团聚。所以,夫妻二人一直没有想过要离婚,只是各自埋怨,怨气难消。他们仍在时时通信,梅特常常在信中指责丈夫,后来双方的矛盾越积越深。

  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后,事事不顺,处处艰难,高更患上了风湿病,性情大变。过去那个幽默、乐观、自信的证券经纪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脾气越来越暴躁,越来越愤世嫉俗和神经质。

    1886年,第8届印象派画展几经波折,终于成行。高更欣喜地告诉妻子说,有人出230法郎买走了他的一幅画,还有人盯上了他的几件陶品,他迎来了转机。梅特听说后,有意来巴黎相会,高更马上拒绝了,因为他觉得在自己最艰难、吃了上顿还不知道下顿怎么办的时候,梅特一直在辱骂和指责他,现在见他的事业刚有起色,就想急忙前来投奔,简直太势利了。为此,高更变得更加气愤不已。

  冬天,儿子突然病倒。高更找了一份广告公司的临工,冒着严寒,跑遍巴黎的大街小巷去贴广告,以换回5法朗的报酬。到了圣诞节,孩子没有礼物,也没有节日的欢喜,父子二人零零落落挨过了这个新年。梅特想接走儿子,再次被高更拒绝,他说他身边需要一个相依为命的人。

  后来,画家徳加(当时最有钱的画家)借给高更一笔钱,他才还清所有的债务。生活稍有安定,高更马上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上。这年,他38岁。

  在接下来的5年里,高更不断远行,开启了艺术创作上的4次真正意义上的寻梦之旅。后面的路越走越远,目标越来越明确,画风越来越有个性,心灵与绘画也越来越走向合一之境。此前,不管他在绘画上如何摸索尝试,均可归为前期铺垫阶段,属于发生质变前的量的积累阶段。

  第1次寻梦之旅:布列塔尼岛之行(1886)。38岁这一年,高更首次来到法国西海岸、直插太平洋的布列塔尼半岛,在阿旺桥小镇住了近一年。

  阿旺桥是令历来画家们向往的胜地,这里挤满了来自全球各国的画家,高更是第一个光临此地的法国画家。这里原是由一支不列颠游民迁入而形成的古村落,民风淳朴、风景粗犷、神祗信仰浓厚,高更画出了许多富有地方风情的作品。

      不久,他开始小有名气,身边围了一些年轻的追随者,贝尔纳也赶至阿旺桥相会。后来,高更、贝尔纳、梵高三人成为知音,后两者是同学,他们都非常崇拜高更。这也为后面梵高邀请高更到地中海的阿尔小镇一起创作,埋下了伏笔。

  第2次寻梦之旅:马提尼克岛之行(1887)。美洲的原始风情,秘鲁的美好童年,让高更一直没有忘记。39岁那年,他终于同意妻子把儿子接回丹麦,因为他要开启他的第二次远行。

  1887年4月,高更带着自己最忠实的学生拉瓦尔来到巴拿马,试图在美洲找到适合艺术创作的圣地。结果发现,随着巴拿马运河的开凿与建设,马提尼克岛也被现代文明污染,不是他想像中的人间净土,于是又转而前往多巴哥岛。

      此时,他们已经身无分文,只能靠当运河挖掘工、给人画像才赚够了路费。在多巴哥岛,他们搭木棚,与当地土著毗邻而居。后来,连日的暴雨把他们自建的茅草屋冲走,拉瓦尔患疟疾病倒,想自杀,高更也被传染。他们身上连一个铜板也没有,打下树上的椰子喝汁充饥,然而它们怎能当食物?走投无路之际,高更请求政府遣送他们回国,这样不用花钱就能回家,但申请被拒绝,理由是需等拉瓦尔病好才行。他私下求船长以欠帐的方式把他带回法国,也被拒绝。无奈之下,他把拉瓦尔送至医院,然后发挥年少时的优势,考取水手资格,才乘上一条远轮回到法国。

《说教后的幻觉》

  回到巴黎后,友人苏菲奈克再次收留了他。在此期间,生活有了规律,高更创作出《护符》《说教后的幻觉》《洗衣妇》等作品。后来,它们均成为不可多得的珍品。寄人篱下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苏菲奈克的妻子整天绷着脸,并不高兴。为此,高更只得继续寻找出路。

  第3次寻梦之旅:阿尔之行(1888)。40岁这一年,高更应梵高邀请来到法国南部的小镇阿尔相聚,共同创作。阿尔位于地中海旁边的普罗旺斯,是阿尔卑斯山脚下一个风光秀美的地方,有名的“黄房子”就是他们的居住地。

      然而,2个月后,二人因思想理念不同而发生矛盾,梵高的癫狂病暴发,割去自己的一只耳朵。高更急匆匆返回巴黎,从此与梵高绝交。(有关这一段故事的细节,可参照附文《梵高传》)。

  回到巴黎,高更又去了一趟布列塔尼岛。这时,他的画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受到毕沙罗的肯定,德加还买了2幅。不过,与已经成名的莫奈一幅画当时能卖到3000法郎相比,高更的作品只能卖到200-300法郎。但他并不在意,相信自己有一天也会成功。

  第4次寻梦之旅:塔希提岛之行(1891)。这是高更最后一次远行。出发前,他拍卖作品30幅,凑足1万法郎,然后起程赴塔希提岛。此刻,高更已经43岁。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四处追寻,他终天找到了精神的家园、艺术的乐园、梦想中的伊甸园。塔希提,让他结束长期飘浪的生涯,灵魂得到了最后的安歇。

  从这4次远行,我们可以感到高更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他一生都在追寻某种东西。那么,他到底在追寻什么,或者说他想要什么呢?答案就是,他想找一个如亚当和夏娃生活的伊甸园般的地方,远离尘嚣,自由自在,不用为温饱忧愁,不被人打扰,在那个世外桃源里安心生活,专心画画。这就是他梦想。这么美好的愿望,能如愿吗?

  4、晚年怆寒(43-55岁)

  塔希提岛(Tahiti,大溪地)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屿,位于夏威夷南边,为法国的殖民地。从此,高更在这里生活了10多年。其中,在45岁时返回法国呆了2年。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过塔希提岛,直到55岁命终。尽管他与妻子梅特在感情上有隔阂和矛盾,但彼此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系。

  在这里,他娶土著少女为妻,入乡随俗,过上了野人般的生活。所画作品均陆续寄给梅特。在丹麦的画展上,20幅作品一次售得约3万法郎,梅特却没有寄给丈夫一分钱。因为没有收入来源,高更的生活每况愈下,日子越过越难,常常靠借债生活,但他对艺术的热情丝毫不减,反而变得越来越单纯、执着、孤注一掷。

  48岁时,高更的腿伤复发,加之患上梅毒,痛苦不堪。这一年,他的小女儿不幸病逝。听到消息后,高更肝肠欲断,悲痛万分。回顾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总结几十年来所经历的一切,他一遍一遍地追问自己: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

      绝望之下,他得到了最后的彻悟,于是忍着病痛爬下床头,画下了一生中的巔峰之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

      接着,他服下砒霜,跑上山头,试图自杀,砒霜虽有巨毒却未能致命。他又爬下山,被土著老人救起。从此,高更变得不再悲观,认为上帝还不打算接收他,于是心志变得越发乐观、自信、顽强。

  他开始到殖民政府部门供职,还协助友人创办了讽刺性刊物《黄蜂月刊》《微笑报》,并为土著人争取权利而斗争。

  高更52岁时,儿子克劳维斯病逝,好友们没敢把实情告诉他。第二年,高更被生活所逼,卖掉土屋,迁至另外一个小岛-多米尼加岛,在阿图奥纳小村住下。

      穷困、孤独、疾病、苦痛,把他团团围住,但他毫不在乎,而是继续不停歇地绘画、雕塑。腿脚化脓、疼痛难捱时,就在床上歇一会儿,等消肿后继续爬起来作画,他还把新建的茅屋起名为“快乐之家”,自己俨然是一个快乐王国的主人。

  54岁时,高更把近20幅作品寄给巴黎的代理商,但作品所得均被代理人侵占。他的心脏病加重,双腿布满湿疹,梅毒开始扩散,已经无法医治,不能久站。无法画画后,他便改为写作,先后完成了记录自己生活与塔希提岛风光的文学著作《诺阿诺阿:塔希提手记》,还有《一个艺术学徒的私语》《古往今来》等。

  55岁时,因反对殖民者对土著人的非难,重病缠身的高更又被关起来,判处监禁3个月,罚款500法郎,处境极为悲惨。

      3个月后,他获释回家,但此刻已病重无法出门。5月8日,在一个鲜花在阳光下轻轻摇曳的中午,高更在自己的“快乐之家”去世,享年55岁。

      他被简葬在塔希提的天主教公墓。没有葬礼,没有家人和亲友前来哀悼。他的房子、家具、衣服及物品,被全部拍卖以还债。

      山川辽远,大地无声,海水在塔西提轻轻荡漾;水天一色,草木无言,只有悄无声息的海风,仿佛在告诉人们,这一年是1903年。

  直到闭下双目之际,高更都坚信自己会成功,因为他认为自己画出了艺术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题材和风格。那些没有经历过天堂与地狱的洗礼、没有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挣扎煎熬过的人,永远也不会明白他这些作品的伟大之处。他一直认为他找到了生命的真谛和艺术的乐园。塔希提,让他的灵魂、梦想和绘画得到了永恒与合一。《塔希提手记》便是他的心路历程的最好记录。

  高更活着的时候,饱受流言蜚语。死后声名鹊起,人们公认他是一个奇才画家,还是一位陶艺家、雕塑家及版画家,与塞尚、梵高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

      16年后(1919年),英国作家毛姆以高更的传奇经历为蓝本,撰写发表了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他说:“艺术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艺术家的个性。如果一个艺术家赋有独特的个性,纵使他有一千个缺点,哪怕是有其粗野狂暴的一面,我也会原谅他,因为他具有天才!”

  84年后(1987年),高更的《塔希提手记》在法国出版。世人阅过他晚年的艺术文化宣言后,惊叹不已,不相信世上竟有为了心中的梦想而如此顽强不屈、顽固前行的人!

  90年后(1993年),高更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拍卖出3亿美元的天价,另有不少作品的价值均过亿元。

      这一切,高更在世时永远也不会想到。高更的家人、朋友、同行,还有那些曾经与他为友的塔希提土著伙伴,同样如此。

   (三)《月亮和六便士》的艺术特色

  看了前面两部分的内容,对比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和高更的真实经历,我们会发现,思特里克兰德是以高更为原型,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和加工,重新塑造出的一个虚构人物。他完全是一个缺乏情感的画家,而高更却充满了人间情味,更加有血有肉。小说《月亮和六便士》的艺术特色如下:

  1、选材独到,注重挖掘人物的个性。

  高更的真实经历是复杂多变的,从童年的家庭变故到少年的海上飘泊,从中年离家学画到晚年的凄惨经历,可谓几经波折,颠沛流离。尤其是他35岁时的那个抉择,导致后半生深陷泥潭,挣扎煎熬,痛苦不堪。他的经历看视咎由自取,却反而成就了一位非凡的画家。这就是高更的传奇之处。

  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凝练与升华。为了突显高更的传奇色彩,作家毛姆并没有追求大而全,而是选取了三段令人吃惊的故事来表现的。第一个故事是思特里克兰德本来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还有美满的家庭,却迷恋上绘画,有一天突然抛弃妻儿,放弃现有的财富,离家出走。这与高更的真实经历相似。第二个故事是思特里克兰德重病期间,受到了好友施特略夫的恩待,却偷了人家的妻子。这与高更的经历不符,但经过这样的艺术处理,更加突出了画家为了艺术而专注专一、不尽情理、异于常人的一面。第三个故事是塔希提的归隐生活。这一点与高更的真实经历一致。他在物质上一贫如洗,悲凉凄惨,不被人认可,精神上却是如鱼得水,艺术激情纷涌澎湃。

  在这三个故事里,通过突出思特里克兰德不合情理、自私、冷酷等种种怪行,把人物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正如小说里总结的,“他像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不停歇地向心中的圣地前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叫他把生活的基础完全打翻,他也在所不惜。”

  从高更复杂的人生经历中,毛姆仅选取了三个剪裁得体的故事,就完美地体现了人物的精髓。这就是作家的独道之处。可以说毛姆像一位绘画大师,抓住骨干,寥寥数笔,让作品神韵尽显,回味无穷。

  2、语言通俗、结构清晰、夹叙夹议,不断勾起读者的探索欲。

  毛姆是全球公认的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的故事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语言通俗直白,没有华丽的词语,情节不紧不慢,娓娓道来,仿佛故事就发生在真实生活里。

      第二、结构清晰,叙事简洁有序。围绕主线一路讲下去,没有庞杂的情节,仿佛让我们跟着作家一起,从伦敦到巴黎,从巴黎到马赛,从马赛又到塔希提岛,作了一趟追忆朋友思特里克兰德的旅行。毛姆还是公认的世界公民,一生游历广泛,因而他的小说写的极富异乡情调,让人充满遐想。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感,作家在小说里还加了一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评论家对思特里克兰德的意见,用他们相互间唇枪舌剑、争论不绝的评论,来提高小说人物的真实感。

      第三、叙事中有剖析,层层推进,抽丝剥茧,基本上是让人怀着一种好奇心和探索欲去阅读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因为毛姆还是一位靠戏剧成名的作家,他擅于从人性的角度来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所思所想,让一些难以被人理解的行为得到合理的解释。这是小说最大的特色,也是毛姆区别与其他作家的最突出的优势。

  3、冷静而不说教,很少指出伦理是非,一切留给读者判断。

  这也是一大特色。小说是什么?本质上说,小说作为一门艺术就是在讲故事,主要看谁讲的声情并茂、有血有肉,更能吸引人。我觉得,有这几点并不够,还要有深度。深度是什么?就是要能直逼人的灵魂,引发思考,唤醒人生,这才是优秀小说长盛不衰的核心所在。无疑,毛姆做到了。他把故事讲到了骨子里,除了有吸引人的情节外,笔风冷静客观,读来让人吹嘘不已、感慨万千。在作品中,他很少指出伦理是非,而是让读者自行判断,并能从故事中获得思考,从主人公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到启发与借鉴。这也是作家毛姆一贯的写作态度。

  (四)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无论我们读高更的真实经历,还是艺术化的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都会觉得他们身上有许多缺点和无法理解的怪行,但也有一些常人所没有的优点。正是这些或对或错,或让人佩服或让人无法理解的元素,才让他们的人生充满了艺术性和传奇色彩。

  那么,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一个画家,为了艺术真的可以放弃一切,甚至连妻儿家庭也不要吗?艺术家的个性可以成就伟大的作品,但这样难道就可以让我们原谅他身上的种种缺点和怪癖吗?如何看待艺术家的一生?

  1、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毛姆在小说里给出了答案,艺术的本质是情感的表露。也说是说,艺术作品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情感,都会寄托和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上。

  2、高更为什么突然决定半路当画家?

  (1)家族基因。高更的父亲是一个激进的记者,母亲是一个作家的女儿,家族基因让高更潜藏了一粒钟爱文学与艺术的情感因子。

  (2)童年的经历。高更3-7岁一直在秘鲁生活。南美的自然风光、神秘独特的古老文化,还有曾舅公家收藏的艺术品、古董、家眷们华丽的服饰和精致的头饰、教堂的雕塑等,这些独特的异域文化和地方风情,让潜藏在他心中的艺术化的种子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培植。一旦有合适的时机,便会萌芽开花。

  (3)外部因素。当了证券经纪人不久,高更便结识了业余画家爱米尔·苏菲奈克,开始喜欢上绘画。人以群分,物以类居。假如他不遇上苏菲奈克,也会遇到一个像苏菲奈克一样的人,为什么?因为他骨子里潜藏着一团挚爱艺术的火种。因此,后来他开始买画藏画、业余学画、参加画展、结识同行,最后放弃家庭和财富,专职当画家,飘洋过海到处寻找适合画画的心中的圣地,直到在塔希提落地,才不再四处奔波,这都是艺术情感萌发和释放的过程。

  (4)性格因素。高更的性格:孤傲自信,不安份,不服输,又特立独行,有恒心、有毅力。这些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呢?可以说来自于多个方面:童年时父亲去世,他在秘鲁寄居4年,回到老家奥尔良后又寄居在伯父家,这是第一次家庭变故和两次寄居;少年退学后,当了6年水手,23岁回家后发现母亲已经去世,这是第二次家庭变故和又一次寄居,这次相当于他把身心寄居在了无牵挂的茫茫大海上;35岁时,因为辞去工作而变得一贫如洗时,又寄居在岳母家,之后抛弃妻儿家庭,专心学画,这是他的再一次寄居和第三次家庭变故;37岁回到巴黎后,无依无靠,无着落,四处流浪,多数时候寄居在友人苏菲奈克家,其余时间进行了4次艺术追寻之旅。这时,可以说他把身心完全寄居在了天地之间和绘画梦想上。

      我觉得,6年水手生涯是高更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这让他走遍了世界各地的港口码头,见识了大千世界,磨练了意志,又为他后期的4次艺术追寻之旅规划出蓝图。这些复杂的经历都是他个性形成的关健。多次家庭变故、失去工作后的悲惨遭遇、四处飘泊流浪的艰辛,让他热切渴盼找到一个世外桃源,不需要大富大贵,只要能解决基本温饱,然后能平静的生活,安心地做自己最喜欢的事,圆自己最想圆的梦,做最真的自己,他就满足。最终当他来到塔希提时,梦想得到满足,塔希提成为他灵魂的栖息地。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更喜爱绘画有骨子里的潜在基因,也有后期环境的造就,他的艺术情怀经历了一个潜藏、萌发、找寻,直到最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转变过程。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对绘画如此情有独钟了,说到底都是天性和情感使然。他的胸中犹如有一座潜藏已久、暗里翻滚的活火山,终有一天会喷发狂泄出来,从而也让他有了许多常人无法理解的怪行怪癖。

  3、如何看待高更的人生?

  高更的一生始终在寻找一个现实家园之外的精神家园。这个过程是残酷、艰辛、无情又苦痛的,他为自己35岁时的那个选择后悔过吗?没有,从来也没有。

      为什么?因为在他的世界里,物质享受只是一个浅层需求,而他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因此,艺术就成了他心中最明亮的灯塔、最向往的圣地。在向目标前行的过程中,他是心无旁骛的,一旦有所障碍,一概推排清除,毫不含糊。

  这正如作家毛姆总结的一样,思特里克兰德说:“我必须画画,我由不了自己。这就像一个人掉进了河里,他要是不挣扎,一定会被淹死。”他为什么要挣扎?“因为艺术创作的欲望正在把他牢牢俘获。他像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不停歇地向心中的圣地前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叫他把生活的基础完全打翻,他也在所不惜。”

  那么,艺术与人生是关系呢?它就是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的矛盾关系。再美好的理想、再高尚的精神追求,如果没有现实的物质作保证,也会受阻受挫的。高更凄惨的后半生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反过来说,假如我们整天沉迷于物质享乐的世界,缺乏精神层面的升华,就可能会庸庸碌碌过一生。纵观古今中外历代的作家、画家、音乐家、圣贤志士,他们大多成名于穷苦危难之中,而非来自于家财万贯的富家豪门。为什么?寒门出志士,逆境促人成,安逸的环境易使人不求上进。这就是艺术和人生的矛盾之处,得到一方是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的。

   高更的特殊之处在哪里?在于他为了理想,敢于抛弃现成的一切,从零开始,重新奋斗。本来,他上半生是富足惬意的,下半生却过得穷困潦倒,把一手好牌打烂,故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咎由自取的失败者。这看视是一个悲剧,但折射出一个人的勇气和人格的非凡之处。假如换作一般人,守着好端端的日子不要,为什么非要做傻事?

  高更这么做对吗?作家毛姆给出了答案:天上有圆圆的月,地上有圆圆的六便士,你是想仰望月亮,还是捡起那六便士?无疑,毛姆是支持高更的选择的,我们宁可去追求一个崇高的理想,也不要那脚下的六便士。因为六便士可以有许多,而月亮只有一个。

  4、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

  高更身上有许多缺点,比如自私、狂傲、爱面子、不通人情、行为怪僻、做法异于常人、为人处事不合常情和常理。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但他最大的优点是:心志顽强、毅力非凡,顽强到什么也打不挎,非凡到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地步。正是这样的恒心、决心、魄力和毅力,才造就了一代艺术家巨匠的辉煌。可惜,高更活着的时候,并没有享到这一盛誉及由此给他带来的喜悦与心灵抚慰。

  不单高更如此,许多名人志士都是死后才成名的。梵高去世47年后声名大震,世人公认他是后印象派的巨匠之一。音乐家舒伯特生前全靠友人的支助过活,31岁英年早逝,在世时没有人知道古典主义最后一位大音乐家就曾在自己身边。女作家简·奥斯汀死后200年,小说《傲慢与偏见》才登上世界文坛的高峰。

      他们活着时,没有得到任何的赞许,哪怕是一个小小安慰,受到的全是世人的讥讽、嘲笑和冷眼漫待,但他们没有放弃理想,最终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财富。这个财富既有他们的作品,我觉得,更有他们在艰难世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凡品格。一代一代后人去追思他们、学习他们的最大理由即在于此。这就是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家的个性可以成就伟大的作品,但这样难道就可以让我们原谅他身上的种种缺点和怪癖吗?答案也是肯定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的好:“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看我们如何去看待。抛开他们的缺点,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也许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最后,让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英国作家毛姆的生平情况,以结束本文。

   (五)作家毛姆的一生

  毛姆,英国小说家、戏剧家。1874年1月25日生于巴黎。父母早逝,毛姆从法国回到英国,寄居在叔父家里。大学肄业后,在伦敦学医5年,但极喜文学。23岁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从此弃医从文,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毛姆是先以戏剧创作成名的一位作家。早在34岁时,就有4部戏剧在伦敦剧院同时上演,名气红极一时。此后30年间,累计创作戏剧30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参加了法国战地急救队,不久进入英国情报部门,负责在日内瓦收集敌情;后又出使俄国,劝说俄国退出战争。1915年,发表自传性小说《人间的枷锁》。

  毛姆一生喜欢旅行,足迹踏遍全球各地,获得世界公民的美誉。1916年,去南太平洋旅行,3年后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问世。他多次深入远东,来到中国写下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并以中国为背景写下长篇小说《面纱》(1925)。之后,还去了拉丁美洲和印度游历。54岁时,定居于法国地中海的海滨。1930年,出版长篇小说《大吃大喝》,记述了一位文坛巨匠的往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赴英美,宣传联合抗德,发表长篇小说《刀锋》(1944)。

  毛姆还是一位创作力旺盛的多产作家。74岁时,以16世纪的西班牙为背景,出版长篇小说《卡塔林纳》,此外发表回忆录与诸多文艺批评作品。80岁时,被英国女王授予“荣誉侍从”称号。

  85岁时,毛姆作了最后一次远东之行。1965年12月16日,于法国病逝,享年91岁。

   从上面的经历可以看到,毛姆与高更的人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1)年少时父母双亡,都在亲戚家寄居生活过;(2)二人都喜欢远行,尤喜异域风情,世界各地均留下他们的足迹;(3)都有正直正义感,毛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活动积极,而高更也曾为土著人争取权利而斗争;(4)一生经历丰富复杂,都改过行,打破原有基础重新再来,性格偏于冷静理性。也许,正是这些共同点,才让毛姆从心灵深处与高更互通共鸣,从而把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写的那么引人入胜而又离奇深刻。也许,这就是小说《月亮和六便士》能够流芳后世的魅力之源,不是吗?

      如今,大溪地(塔希提岛)已经成为享誉全球的休闲度假圣地,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保留了远离尘嚣的海岛原始风情,而且因为画家高更的归隐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无尽的艺术气息。如果您有幸到塔希提岛旅行,一定不要忘了到高更博物馆看看。然后来到大海边,坐下来,翻开随身携带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

      海天一色生天籁,椰林摇曳即桃源。或许,您会在那个时刻,那个世界里,对生命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领悟的更多更深、更为透彻……



    附文:《高更传》

              《梵高传》

              《贫困的大画家米勒》



参考资料:

1、《月亮和六便士》:毛姆(著),傅维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名人传记丛书:高更》:国际文化出版社。


傅惟慈(1923一2014),近代文学翻译家,满族,曾用名傅韦。生于哈尔滨,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从事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2014年3月16日去世,享年91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271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75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51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53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5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4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0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6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78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1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3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7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