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永兵
在指导我的学生阅读中外古典名著时,由于学期教学安排的时间有限,课外阅读时间往往被挤压。这个时候,我就采用板块式的粗读形式,和学生一起阅读完了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两本书。
根据书的结构,我按照人物成长的过程划分任务,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卸三块,按照主人公保尔的成长期、战斗期、创作期分给学生小组合作阅读。以读书分享的形式达到阅读的目的。《骆驼样子》也一样,按照小说的线索,以主人公三次买黄包车的梦想为段,进行粗读分享,全班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效果良好!
对于初读的人来说,这就足够了,在板块选读时,我就叮嘱我的学生一定要做摘抄和批注。每个学生都准备了同一个特定的摘录本,每一页进行二八规划,八成的地方做摘抄,二成的区域学生可以个性化的写一些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摘抄的兴趣上,每个学生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喜欢摘抄四字词语,并且把它们排列的整整齐齐,整个本子布局合理,这样读起来也赏心悦目;有些孩子重于摘抄优美的句子,他们的理由是这样可以学习名家的遣词造句,丰富自己的写作语言。我最欣赏的是摘抄故事情节的,他们心思缜密,沉醉于故事的激情中,他们也是最能出彩的。在一次的读书分享活动中,我的两个学生直接表演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奥赛罗》中的经典片段,获得了其他同学的热烈掌声,我也感到很欣喜。
已故的台湾作家李敖先生,是我喜欢的作家。李敖先生谈起自己的读书经历,那是比较奇葩的。李大师说,读书就要心狠手辣。他读书时,通常要买同样的两本书,一本用来读,遇到好的资料就动起手来,用剪刀把另一本书上相同的内容剪下来,然后裱糊起来进行归类,以备自己随时查阅,因此,李敖先生经常得意于自己读书的方法和占有资料的手段,他因此也成为华人作家里最有学问的人。
最后我想补充的是我是文科生出身,文艺型书籍的阅读可以不遵循这本书的方法,因为诗歌,小说获得的是阅读的美感,所以感性与随意地阅读比较好,读哪算哪,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文学是表达生活感受,从而呼唤美的工具。我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文艺学》是“感受文艺学”是我的大学老师自己写的教材,他说,文学是知(心智)、情(情感)、意(意志)的统一,是人情感的外化。我那时什么也不知道,只是机械地接受,后来我读的书多了,才知道,这也不全是他的观点,他也是受了古希腊哲学家的影响,我还和老师进行过辩论,因为我觉得他的某些观点有些“唯心论”,现在看来,没那么严重,人就要用知、情、意,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
文学让我的内心变得刚正。在现在的经济社会里,许多人都被金钱迷了双眼,我有时也是“钱乱情迷”,庸俗不堪。但是,当我静下心来回到文学田地里时,我感觉我又恢复了纯洁,又恢复了高尚,摆脱了庸俗和低级趣味。在当今的社会里,能保持刚正、能做到“外圆内方”不啻是一种独特的生活观。因此,当我烦恼时、当我庸俗时,我就在文学的圣殿里吸一下“新鲜空气”,从而使自己不那么庸俗,不那么忘本。
(声明:本文节选自我的文章《读书的体会》,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否则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