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这样一首音乐,能让你在尘世中浮着的心松沉下来,那就点开《一念心清静》,安静地写完读完下面的文字吧。
想自己在古代必做个侠士,发髻高挽,身怀绝技,行走江湖。然而现实生活中,纸笔为伍,公文为伴,循规蹈矩,步履匆匆,心躁气盛,疲惫不堪。生活中的债身体要来还。极度虚弱之下,无奈之下,我随友人步入从化堂太极养生馆,从而走近太极,开启了身心的洗涤和重塑。
先从习拳三年自己的变化谈起吧。练习太极的三年,于我,套路的精进倒在其次,走路带风了,气息充沛有精神了,这是最直观的感受。而在“动中求静,虚中求实”的习练氛围中,自己的躁气减弱了很多,腿脚的定力增加了,内心的内力也增加了,能更平和地对待外事外物,这可能是我最大的收益。
太极不同于其他的运动。太极的以柔克刚,阴阳之道决定了太极形神合一的特性,它强调的是精神和意念的导引和推动,是一种松柔状态下的弹抖力。老师常说的用意不用力,大体上也是这个意思吧,所以练太极心静很重要,心静不下来根本练不好太极,太极求的也是心静,也驱使我们不断校正自己的方向,极力在生活中保有平静。人在尘世,欲想超脱,无困惑无烦忧,又谈何容易,练习太极的过程,使我慢慢学会放下繁杂,哪怕在走进从化堂之时从烦琐中暂时脱离。深呼吸,静下来,练习过程中保持呼吸平稳,气定神闲,排除杂念,从而把意念集中到基本动作练习和行拳走架上,一心只想着如何把动作做到位。而太极的力求中正,慢而不断,更有利于在一种慢中体悟协调,归于沉稳。
太极的刚与柔,虚与实,快与慢,松与紧,也说明太极练的是一种协调,去除僵劲达到身体的协调,再到气息的协调,最终达到身意的一致。太极练的不是手上功夫,练的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整劲,打个不好的比方,比如打耳光这件事,只是用上手的力量,就是拍脸而己,如果一时怒起扇出清脆的啪声,那个用上腰力的抽劲才对呀。老师讲的每条拳理和动作要求都很重要,作为一个初学者我往往顾此失彼条,但以我习练的过程来看,有两条看似矛盾的原则必须统一做到,首先是“立身中正”不能晃,身体的中轴要正,重心要稳。再者在此基础上“以腰为轴”,腰为主宰,处处留意在腰间,通过腰的力量带动全身的力量。
太极的拳理理论对于我这个初学者并不能完全理解,身体的自然状态也很难达到相应要求。但明拳理,找规律是平时习练时必须注意的。即时不能完全做到,但习练过程中必须调整、体验、感悟,慢慢找出太极的松沉感觉,慢慢找出太极处处画圆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练太极要有耐心恒心,一定要遵循太极的自然规律,讲求自然之法,才能有长足的进步。不能一味求快,急功近利。习练太极,和学习其他的一样,唯有练习,练习,再练习,坚持是唯一的捷径。而按照太极的原则习练,体悟太极的心法,时刻提醒自己修正动作,心静气沉,则是坚持中不断提升的法宝了。
以平静柔和的心态,勤于习练,不急不躁,在习练过程中慢慢体悟和感受,恐怕是比短期內学会一套拳路,更该具备的态度吧。所以必须得感谢从化堂的两位老师,基本的要求和规律,不厌其烦,每天讲,练中讲,练中纠正。讲整体的规律和原则,结合具体动作再讲解。有个好老师的正确引导真的很重要哟。我也很庆幸遇到良师,习拳道路上未走弯路。
习太极之道,在合和,在使人至柔。修身兼修心,其妙处也就不言而喻。作为只是以健康为目的的初学者,在蕴含着中国传统思想的太极文化面前,只有怀着谦恭,遵循自然,成就点滴了。在一招一式,一开一合,一呼一吸中,心神合一,感受太极之妙,体会太极之精髓,怡然自乐。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不练太极,怎知太极之妙。
原则为根,自然为本。
坚持不懈,心静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