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夏夜总要等到很晚才会安静下来。
午夜时分,楼下乘凉的人们的聊天声,街边啤酒摊上的喧闹声全都被夜晚吞没,暑热也退去一点后,一切才归于宁静。
仲夏夜,第一次听到有蝉的嘶鸣时,心里有些许惊疑。在北方,蝉的确是不多见的小生灵。此后连着几个晚上我都细心分辨这叫声,那的确是一只蝉在独鸣,声音脆越,如一道光割开暗夜的帷幕与寂静。听久了,好像它就在楼下的树木间对着我家的窗户叫。
在其它地方很多次听过接连不断的声涛壮阔的蝉鸣声,也嫌弃过其太聒噪,也感动过其生命的力量,但唯独这一只脱离了大部队的孤蝉的深夜独鸣让我多了几许感慨,原来个体的生命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依旧会迸发出生命本真的色彩。
女儿上初中后刚巧遇上中考改革,考试科目加多了,难度也增加了,尤其小四门学科不再只划分A、B、C、D档,而是统一计入中考成绩,初二先考地理和生物。女儿生性顽劣,加之小学时期我持放养态度,所以她的学习一度跌入谷底,初一期末考试时,她以不喜欢地理为由只考过34分,所以这次改革于她很不利。
可自入初二以后女儿不再提起她不喜欢地理,而是自己找同学问用的什么复习资料,然后主动买来复习。白天上课,晚上作业又多,女儿只能等做完所有作业之后再开始复习地理和生物。那是女儿第一次爆发出坚韧的品性,每天晚上她都按计划背诵一个章节的知识要点,并做一套配套习题,很少间断过。起初我担心女儿会像以前一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这一次女儿却出乎意料地坚持了下来。
很多个夜晚,窗外人声消匿之后,女儿还俯身做题,灯光映着她小小的背影,被台灯光剪出的影子透着一丝倔强。在她疲累的时候我便陪着她,催促她赶紧上床睡觉。每次总是要等她上床后,替她拉严蚊帐,关了灯我才能上床。
“晚安,唔西迪西。”每天晚上女儿躺下之后总要冲我们的卧室喊一句。
“赶紧睡。”
“妈妈,你要给我说‘晚安,玛卡巴卡’。”如果我不回应,她就不停地嚷嚷。
“晚安,玛卡巴卡。”等我回应完这一句之后,我听到了她开心的笑声,笑声未止疲累的她已跌入梦乡。
而这时候窗外那不歇的蝉声也会更加清亮,尤其有月亮的晚上,似乎更添一份禅意。很多个夜晚我都感动这蝉鸣的执着,也感叹还未完全退去童真的女儿突然迸发出来的执着。这个夏天我陪了女儿多久,这蝉鸣便陪了我多久,仿佛怕我们会孤单似的。
7月18日陪女儿去看于她的人生有着重要意义的第一个考场,女儿略显兴奋。晚上回来依旧像往常一样复习,可是渐渐地女儿的情绪有点异样,我问她怎么了,她神情低落地说:“我莫名其妙有点难过。”
其实我知道女儿也是第一次有了压力,而且她还没有学会自我调节,我起身抱了抱她说:“为什么难过啊?”女儿就势把头埋在我怀里说:“我也不知道,就是心里很难过。”我搂过女儿拍了拍她的肩膀,她的肩膀还很瘦弱。
过了一小会,女儿抬头眨巴着眼睛问我:“妈妈,如果明天我考不好怎么办?”
我赶紧说:“你已经很努力了,正常发挥就好,先别去担心结果。”
女儿的眼泪却溢了出来:“我怕我考不好,那太对不住妈妈这段时间的辛苦了。”
说完她把头又埋进我怀里,很快一团温热浸透我的T恤。平时调皮的女儿第一次如此郑重其事地担心,而且担心是从我的角度生发的,我的心里也多了一种说不清的复杂情感。但身高一米七的女儿此刻还愿意把头埋在我怀里让心中的重负流淌出来,这于我是另一种最好的安慰。
那一夜我依旧陪着女儿学习,催促她上床,替她拉好蚊帐,关好灯才上床,依旧听着那孤单的不休的蝉鸣入睡。
19日早晨,东方朝霞斑斓,叫醒女儿时她却告诉我说她才睡着不久。
原来她几乎一夜未睡,我赶她上床之后以为她会像往常一样很快入睡,没想到她却翻来覆去没睡着。后来的事都是女儿告诉我的:她打着手电筒复习了一会地理,没有开灯是因为她怕我听见动静又过来陪她。等她想睡的时候还是睡不着,她当时心里想:“我要去找妈妈。”可是她把耳朵贴到我们的卧室门上听了一会后,只听见爸爸的轻鼾,没有听见我醒着的动静,于是转念一想:“妈妈平时挺辛苦的,好不容易睡着了就别吵醒了。”
后来她独自站在阳台上望了一会大街,街上也静悄悄的,看不见一个人影,她便索性回屋坐在学习桌前开始复习生物,一直到凌晨四五点才上床睡觉。
听女儿告诉我这些的时候,我心里有难过,也有懊恼,怪自己没有听见女儿的动静,也怪自己那天晚上没有陪女儿。我能想象到这一夜女儿立在阳台上被暗夜包裹的孤单与无助,也感动她强忍煎熬也没有叫醒我陪她的懂事,这一夜的女儿如窗外的那只孤蝉一样,孤立无援,但依旧没有停歇关于时间与生命本身的鸣唱。
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总愿意为她的将来预设各种坎坷与困顿,并且以这些一定会发生为由不停地担心、焦虑。其实正如不小心离群的大雁不一定非要迷途一般,这个夏天窗外的那只孤蝉也如南方数不清的结伴嘶鸣的蝉一样,依旧唱响整个夏天,而且鸣声嘹亮,慷慨有力,没有一丝怯懦与虚弱。女儿在几乎彻夜失眠之后第二天坦然走进考场,而且这次考试虽然没有取得她预想中的成绩,但也没有辜负她在这个夏天的努力。
每一个生命体,无论是强大或弱小,无论是群体或个体,无论是在什么处境,什么地方都会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