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事件”的杀人者,究竟有着怎样的心肠,竟然忍心拔刀向那些花朵般的学生刺去。这人无疑就是就是鲁迅先生所鄙夷的孱头一类。
此事虽是极端的个例,此人该死,但可恨的是许多孩子作了他的陪葬。我们一定要反思,要探讨,怎么杜绝这样暴戾的恶性事件。而不是每次灾难来了,都是点蜡烛祈福,都是市民踊跃献血,来宣扬另一种感动。在孩子的血泊里,栽温暖之花,是不是太过残忍?哀痛之余,我们不需要先问一下为什么会酿成这样的血案吗?怎么杜绝此类案件的再次发生吗?
此人的心理大抵和我们在单位或者社会上受了委屈,回家无端打孩子撒气,找个宣泄的出口一样,来彰显自己可怜的自尊和虚无的强势,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扭曲肯定。可以推理此人在社会生活中也一定是四处碰壁,无所作为。
但摒弃此人本身性格中的的偏激成份,我们还应看他为什么做这么极端的事,是什么导致他这种暴戾的性格。
初步的的报道说这人杀人的动机是因为早年在学校受到欺负,怨恨至今,实施报复,遂酿此血案。
如果说此人的杀人动机属实的话,那么就牵扯到另一个话题:校园霸凌。
人们常说童年的家庭阴影对人的伤害巨大。但对于心智渐以成熟,有自己的感知的而又乍然离开家庭保护的中学生来说,所遭受的校园暴力,对人格的塑造和处世态度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我的初中就是在离家数公里的镇中学寄宿的。当时学校疏于管理,打架斗殴,偷盗勒索,天天发生,生不聊学,乱得堪比索马里。
那些年纪小体格弱的,受大同学欺侮的事,随处可见。我就曾被高年级学生勒索过钱物和饭票,还给他们洗过臭袜子。如果想不挨揍,那种屈辱还只能强忍,你所有的愤怒只能积压在心里。
那段时间的很多记忆已经模糊了,可唯独这些屈辱的经历挥之不去。那段时间每天压抑而恐惧的生活,安心学习是不可能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每次周末回家,总是无端的发脾气,和父母吵架,摔东西。这些经历还不敢告诉父母。其实告诉父母又有什么用呢?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我从此开始厌学,性格也更加的孤僻内向。然而幸运的是随着校园环境的改善,和自己认知的提高,我并没有形成特别偏激的性格。
每一个曾经遭受屈辱的人,都是潜在的“杀人犯”。尤其是那些软弱怯懦,自卑敏感的人,长久的压抑积郁,暴戾的情绪达到顶点,终于如决堤之水,喷薄而出。
但“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先生的话总是入木三分。
杀人犯死不足惜,尤其是这样拔刀向孩子的人。枪毙一个杀人犯也是容易的事。但那些潜在的“杀人犯”呢?要怎么甄别遴选?
我们的维稳也是好事,但只解决制造问题的人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制造问题”的问题,才是治本之大法。
我们的学校应加强管理,严惩校园霸凌,树立孩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打造校园良好的学习环境。
而为人父母、老师应善于观察孩子的异常,积极引导沟通,让孩子对校园霸凌敢于说不。
而社会呢?更需要开创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使那些性格偏激者少些戾气。
对失去孩子的家庭,对远在天堂的孩子们。所有的慰藉和祈愿都是苍白的!
唯愿孩子们的血不要白流。
每一个曾遭受过屈辱的人,都是潜在的“杀人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