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是一朵花,一朵开在心间的花;尊重是一条路,一条通往美好人际的路;尊重是一团火,一盆抱团取暖的火。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格物致知的品格,一种对人不卑不亢的态度。总之,尊重是我们生活必需有的相处之道。
有一个故事是说孔子尊师的:孔子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当然,孔子的车子不忍心压坏这座“城”。
孔子和他的朋友等了好长一段时间,丝毫不见那三个孩子有主动让路的意思,他们仍然兴致勃勃地玩着,完全没有想到他们挡住了人家的去路。于是,孔子主动下车,上前说道:“你们怎么不 知道有车子来了,要主动让路的意思呢?”
“我只听过车子要绕城而过,从来没听过城要避开车子的道理!”其中一个孩子笑着说。孔子听后,大吃一惊。他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于是,孔子感叹道:“你小小年纪,能懂得事理,实在是了不起啊!”后来,孔子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自己的学生说:“项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孔子十分重礼,认为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礼,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是一种祭神的仪式,祭神必须有音乐舞蹈配合,所以礼、乐并称。当时人们非常迷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巫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社会规范,包括制度、习俗、仪式等等,总称为礼。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为了适应公共事务的需要,作为社会规范的礼制(或称礼乐制度),经过演化与改造,神秘色彩逐渐减弱,政治的、伦理的色彩逐渐浓厚,但仍保留着一定的神秘和非理性化的成分。夏、商、周都有礼制,而且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孔子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它是说在一起的几个人中,肯定有人是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所以我们要以礼待人,尊礼重师!今晚下课时,我回家的时候,因顺道去了一趟办公室,我的一个学生说:“你怎么这么摸(方言做事拖拉意思)呀?”她还笑个不停,似乎漫不经心,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不尊重师长。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的人习惯出口成脏,意识到了错过,“没有意识到错过,或许能产生一种自足感,但那意味着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刘心武)不听老人言那么严重!
一般而言,因事急或事先并无约定,但又须前往老师办公室时,则应尽量避免在休息期间打搅对方;如万不得已,非得在休息时间拜见对方时,则应见到约见人后立即先致歉意,说“对不起,打搅了”,并说明打搅的原因。
去年我随队参加两江四湖游,到了杉湖景区的时候,有许多小孩在路上贪玩,大人找孩子回车里或找目标观赏,大喊大叫,指手画脚,有一个壮汉不经意还丢一个烟头到湖面上。这时我看一位老人用斗大的毛笔沾水在地上写字,一笔一画,勾画了了,一脸虔诚的样子。看见他们走了过来,小王也跟着过到这边。看了一会,就笑着说:“大伯,你这字也写太慢了吧!”老人转过头,微微一笑,慢条斯里地说:“写那么快,也好不到哪里去,等下不小心写错了,我看你们还会围着我看!”我对他的话以为然,径自走了。时下很多人什么都追求快,写字快、作文快、学习快,过于浮躁。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我们要学习孔子这种尊师重礼,不耻下问的精神。不管是什么人,那种虚心接受教育,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赢得他人的好感,使你的人际关系融洽而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