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一百一十四):心急不吃热豆腐。
宣统三年,湖北新军祭出武昌起义的大旗,十余省份接连响应,大清江山在烽烟四起中岌岌可危。为了匡扶天下,清廷以惊人的速度做了一场徒劳的努力。曾经重金打造的各镇新军,接连走上反叛之路,陆军大臣荫昌领命南下平乱,只留下一句“我一个人马也没有,去湖北督师,到底是用拳头打呢,还是用脚踢。”堂堂清廷陆军大臣,对于麾下士卒竟然毫无节制能力,原因在于北洋军各级军官均是袁世凯心腹,六镇虎狼之师由别人指挥起来,别说令行禁止,没有叛逆反噬已经算是安分守己。
在万般无奈之下,摄政王载沣只好再次启用袁世凯,当诏令传至洹上村,北洋军一帮旧部正在为袁世凯祝寿,席间各位旧部对于老帅的前途抉择提出了诸多建议。倪嗣冲与段芝贵劝袁世凯乘势而起,黄袍加身,自立为王。心腹幕僚张一麟也建议:“天下大乱,民无所归,宜称王自立。”袁世凯面对这样的抉择,明显风险太大,同时他也不愿意落下曹孟德那样的欺人之名。用袁世凯的自己的话来说:“拔树是有专业的方法,不可用猛力,因为即使拔出树来也必折断,而应该采用左右摇撼之法,待到根土松动,不必专用大力,一拔即起。”
对于清廷这棵几百年的大树,袁世凯的判断是正确的。袁世凯受到清室的隆恩,以下犯上必会被后世诟病。清廷在地方上的旧臣还有诸多实力派难以服众,如陕甘总督升允,云贵总督李经羲以及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等人均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其中袁世凯还放心不下的是北洋军的内部矛盾,毕竟冯国璋、姜桂题等人都受清廷忠君思想影响严重,而且北洋军的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北方,一旦需要对南方用兵,这些人鼎力相助依然会大打折扣。综合这些考虑,袁世凯更倾向于“表面维持清室”,静观其变之后再行进一步的举措。
所以说袁世凯尽管野心勃勃,而且也适逢大势所趋的难得时机,但是他的成功并非像后世想想的那般轻而易举,看似众望所归中力推上位,一旦自立为王,实际上是夹在清廷与南方军之间腹背受敌,自立为王确实是最快见到成效的方式,但是却并不稳妥,他的性格是要做一个精明的宦海狩猎者,猎物是天下江山中的各方势力,除了包括清廷,还有南方军在内的各路群雄,所以袁世凯相较于挟天子以令诸侯,更倾向于“先北后南,远交近攻”的策略。
最终,袁世凯选择先扑灭北方的各路起义新军,借此向天下表示忠心,从而洗刷自己“的活曹操”之名。其后又佯装一团和气与南方军坐下来和谈,再次表忠心的同时也借此要挟消耗清廷,他是一个耐心十足的狩猎者,会利用各种条件与猎物消耗,静候着猎物最松懈麻木的时刻,给予最确切的致命一击,当将南方军化敌为友之后,再由北洋军部属领头逼宫清廷,此时的袁世凯,只需要等待坐江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