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象征主義(Symbolism)開始出現,他們反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他們由外在向內追尋。其勢力之大,現代,後現代都由此來。代表作:波德萊爾的「惡之花」。
象征主義越到後期越關注心理分析,逐漸通向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其盛行於二十世紀二十到四十年代。代表作: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相比於象征主義的信條,綱領,宣言,意識流不結盟不標榜,自然地發展。其哲學背景來自柏格森:
理論科學都無法把握實在,唯直覺和非理性的內心經驗能夠。理性認識事物的外表,直覺認識事物的內核。
想起今天群裡史妍同學的筆記:
当我们对一个事物不十分清楚时,对它的判断也就存在随机性,含有撞大运的成分。如果这时仅仅依赖直觉,那就等同于瞎蒙了,跟投硬币猜正反面没什么区别。
我想柏格森的“直覺”與史妍同學的“直覺”,區別在於足夠的了解。但我們對一個事物或知識具有足夠的了解時,“直覺”才能真正起作用。而反觀自己,大部分時候是瞎矇撞大運。
明哲而癡心,癡心而保持明哲。
不是特別理解這句話,卻莫名的喜歡。查到知乎上有個解答:
“中国文化像一个圆,认为任何事物到达极端以后都会转向其相反面。明哲是理性的极限,而痴心是感性的极限,但到达极限后又会相互转化。比如当一个人理性到达极限时,他对理性的信仰也变成了一种痴(就像现在科学变成了我们的“信仰”一样)。而当感性到达极限,情感也会变得极具理性或者说极具逻辑,正如金圣叹说的“情极成佛”,你可以感受一下佛教的哲学,就是痴心而明哲的例子。”
意識是流動的,你可以去注意其中你感興趣的,挑出來,構成你自己的世界。
一個非常有畫面的句子,意識一直在那裡,你需要去注意,當你注意了,你便能有所發現,繼而構建你自己的世界。所以「意識」consciousness是第一步。
意識流小說不是矯枉過正,而是矯正過往。寫的太苦,讀的太苦,雙重何苦。
這是木心的評價,由於自己沒怎麼意識流小說,在此mark下,待日後回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