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欣雨
任四季更迭,岁月相催,那抹微笑最美……
今年清明,前往周庄,踏着晨气的清凉和湿润,徜徉于这江南的幽巷。
此刻的春雨,如琴弦般温柔地撩拨着古色古香的神韵,一幅江南水墨画濡湿了我三秋的情怀, 潺潺了我悠长的思绪。却不想这雨竟愈下愈大,无奈,只得在一位婆婆家躲雨,闲聊之际,便看她做青团的活计。
屋子里,先是艾草的香,婆婆将艾草放入白玉瓷盘中,用热水浇注而下,艾草的清香便顺着这水汽钻入心扉,满身满心,清凉浸水。
接着,婆婆拿来研钵,将艾草放入其中,用木杵磨着,铁锤敲击石器,声音似乎浸着艾草绿色的汁水,清脆悦耳,仿佛从远古飘来的乐音。
待艾草已经呈青绿色时,婆婆将白净的糯米粉撒下,如同雪花在空中舞蹈,按、揉、压、捏,她有条不紊地做着,如同将一件工艺品不断地擦拭,那眼神中凝满这古朴、纯美的热爱。
“婆婆,每年清明你都要做青团吗?”我忍不住问到。
她微微眯起了眼睛,嘴角上翘,擒着一抹淡淡的笑,道“嗯,这是我们这儿的风俗,是从祖上传来的手艺”。
还未来得及感慨老婆婆一生对民俗的坚守,她早已从蒸笼上取出青团,一只一只地放在青玉瓷盘中,它们通身晶莹碧绿,如同历史深处遗留下来的玉佩,朴实,纯粹。
她拿了一只递给我,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连清明节都不过啦,更不用说吃青团了。况且,现在机器生产越来越多,会这门手艺的人也不多了。”她嘴边的笑意还未来得及完全褪去——三分自豪,三分孤独,还有四分落寞……
我若有所思地吃着青团。第一口是艾草的清苦,涩涩的,遥想那久远的清苦岁月,不正是我们祖祖辈辈,在艰苦岁月里的顽强与惬意吗?第二口是糯米的清软,清清爽爽,朴实的生活,在利禄面前的不失本心;第三口是白糖的清甜,香香甜甜,在辛勤耕耘后的苦尽甘来的幸福时光。小小青团,真是意蕴深厚。
霎时,一份敬意在我心湖荡开,泛起阵阵涟漪,飘向那久远的村落!
雨停了,空气中氤氲的淡淡的香,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投下斑驳的光影。
一代代人的坚守,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这种初心,如今又被多少人遗忘?我不得而知!
带着不舍的心情,迎着金色的阳光,踏上归途。但手拿青团的那抹微笑却在脑海中久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