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旅行不太感兴趣,归根结底,是因我不相信生活在别处。如果生活不在此处,那么也一定不在别处。顾城说,“命运不是风,来回吹,命运是大地,走到哪你都在命运中。”无论我们怎么奔跑,依然逃不出命运。生活也是一样的,如果有天堂,天堂里的生活依旧是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此时不开心,换一个地方,也依旧是不开心。
有人旅行是为了新的际遇。我对遇见陌生人兴趣乏乏。很羡慕那种能在旅行中发现他人故事的人,因为自己没有询问的能力,问什么,都担心触碰到他人的隐私。于我而言,也不会在途中发生什么一夜情的艳遇,那就更无趣了。
更多的人出去是为了扩宽自己的眼界,了解其他地方的文化。如果这个世界是唯心的,那么确实只有用脚丈量过,世界才能拓宽边界,只有用眼、耳、鼻之类,人的所有感官,收集全部的信息,才是真正被记忆所理解的文化。然而我还蛮唯物的,何况有了互联网,照片、视频、音频都能把遥远地方的文化带到身边,对于我这个舍不得花成本的人,在家接受别人的二手文化,显然要高效、划算并舒适多了。
想过很多旅行的理由,唯有感情我无法反驳。因为有些人会对某个未曾谋面的地方产生感情,有了感情,就有去探望拜访的理由。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不是想逃跑,也不是因为世界那么大才想来看看,而是深受心中的某些诱惑所引导,那是一种执念,一丝倾慕……甚至有人会将异地认作精神上的故乡。如果我有,我也一定会排除万难的去一次。但我没有。
终究还是有向往的时候,理想中的旅行有两种,一种是像徐霞客一样,旅行就是他的生活,在某个地点居住停留,反而是他人生的休止符。
另一种是像《骑行,健康才是正经事》里描述的那样。一年多前,古先生给买了一辆山地车,上下班代步。读这本书的初衷,不过是想了解正确的骑车姿势,在路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这个书名,能大致猜出书中的主要内容。从实用的角度看,这本书相当不错,讲了很多骑行中实用技巧,小到如何骑行过积水之类的问题都会拿出来认真讲解,怎么过隧道,怎么上垭口……但是,让人意外的惊喜是,书的另一半都是作者的川藏骑行游记。
是的,这本名叫《骑行,健康才是正经事》的书其实是一位热爱骑行的大学老师的旅行游记,细致讲述了他骑行318线到拉萨的详细过程,他一路上读书、骑行,品尝当地美食,遇到雪崩封路,顶着烈风骑上高坡,然后俯冲,握手刹握到拇指受伤……那是一种类似古人骑马纵横江湖到旅行。
有时候会期待旅行是因为很喜欢交通工具,当然不是上下班高峰期的时候,可能是某个工作日,你却突然有了半天的休息,利索的收拾东西,下班回家,公交车上只寥落的坐着几个乘客,可以任意找个窗口旁的位置坐下,窗外的风吹进来,你面向窗外,让风轻柔的吹乱头发。慢悠悠的火车尤其符合这样的期待,我常常希望,坐上一趟火车一去不返,没有终点,也没有归路,一直在去往目的地的火车上。既然目的地过于宏大与未知,那么让它只限于期待之中,反而是最美好的感受。
或许,旅行还是一种对平凡生活的反抗,旅行本身没有意义,反抗才有意义。想做的是直面真相的勇士,大家的生活处处相似又如何?即使生活是片大地,那么也想朝着地平线一直一直走,永远向着尽头极力的眺望。
并不热衷旅行的我也要出去旅行了,即将看到喜欢的大海,期望不多,有海风有星光,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