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家里的宽带出了点问题,先是速度变慢,后来索性完全罢工。我——作为家里的男主人,毅然决然的被全家推上了维修工的岗位。在我折腾了半天未果的情况下,我机智果断的把责任归咎到电信线路上,于是开始拨打一万号,请求救援。
这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一次电信维修服务的全过程。
一万号的通话过程,并不让人愉悦。可以感受到,离上次我拨打一万号,电信客服系统又进行了无数次升级改造。各种语音提示绕来绕去,总归希望你自助搞定,而不是接到人工服务。我当时能深切感受到,像我爸妈这种老年人为什么不喜欢打客服电话了?
电话自助/微信自助之类系统确实极大提升了电信公司的运营效率,降低了他们的成本。但也确实提高了用户报修的门槛,同时少了一点人情味儿。我一边感慨,一边摆弄自助系统预约了维修。
维修人员很专业,用个小仪器检测两下,判断是光纤接口出了问题,剪掉光纤重新做接口,很快就搞好了。
然后重点来了。维修人员要求我微信扫码做客服评价反馈。他的手指在我手机上上下翻飞的点了一通,象征性的问了我一下,「是否很满意?」——然后就确认提交了。这还没完,他之后索要我电话号码,发了一条短信给我。并一再强调,如果网络再有问题,一定要直接拨打他的手机来报修,切勿拨打一万号。我很不识趣的问「为啥?」他说因为已经客户反馈了「很满意」,如果重复报修,就会扣他奖金。而直接打他电话,他可以第一时间把问题修好。
我当时的感觉其实还挺好的,即使我能操作设计糟糕的自助系统,也还是更喜欢和活人沟通。
回想整个电信维修过程,第一个进入我脑海中的,就是《关键时刻》这本书里讲的概念——用户和公司之间发生交互关系的时刻,被称为关键时刻(MOT——Moment Of Truth),也就是电信维修人员和我沟通的那几分钟。
传统的公司管理都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这往往会造成一个尴尬的局面——做决策的人不和用户打交道,和用户打交道的人无权做决策。而这种情况往往会造成决策失误或者响应延迟等诸多问题,从而失去用户。
解决方法无非是两种: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就是这么做的,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你不知道怎么办没关系,你也不需要知道怎么办,军师给你个锦囊就好了,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打开看。——不但把对策想好了,连你什么时候遇到困难都想好了,这得多神啊?!——难怪诸葛亮最后累死了……
科幻小说《基地》里面的主人公谢顿,也充满了顶层设计的影子。谢顿在自己死后给人们预留了一叠锦囊去应对危机,虽然在开始的时候很神。但最后,也还是计划不如变化快……
这说明顶层设计或许能解决一定的问题,但往往不是最好的方案。回想这次的电信维修过程,自主报修系统是顶层设计,维修完成后客户评价是顶层设计,避免维修人员自行评价的惩罚规定还是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际的操作人员总能根据政策的不同,去调整自己的对策。
所以,好的顶层设计应该能一定程度上预想到操作者的对策,使整个政策执行起来不会变味,至少不能损伤客户的利益。
第二种解决方法,就是充分的授权一线员工。《关键时刻》这本书里面说的是构建「倒金字塔结构」,去激活一线员工,给一线员工赋能——让听的见炮火的人来指挥战斗。
支持这个观点的有一个很妙的比喻:
你能想象,一个足球运动员在场上带球狂奔,但在射门前需要停下来请示一下场外的教练么?
在这方面,号称地球人已经无法阻止的海底捞是很好的典型。海底捞的服务员在给你免单一个菜的时候,是不需要请示领导的。但也绝不是对任何一个顾客都可以免单一个菜。——这不是顶层设计。
很明显,第二种方法没有定式,更加难以操作。特别是,当一线员工不能深入理解公司目标和方向的情况下,很容易走偏了。这就要求公司管理者,重视内部员工的沟通和公司方向价值观的宣讲——得到的直播例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顶层设计到关键时刻MOT,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