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1 乡村的使命与价值
乡村的使命与价值有五个方面:
乡村是新时代的新空间、新载体,这是它的高度;
乡村是中华文明兴衰的底线,这是它的深度;
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这是它的未来;
乡村是文化和智慧的宝库,这是它的时代价值;
乡村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和活历史,这是它的永恒价值。
zong书记讲:“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乡村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两千多年的朝代更替中,战争使古代城市遭受了一次又一次毁灭,但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因为中华文明的种子在乡村,只要乡村存在,中华文明就会延续下去。
乡村是树根,城市则是枝叶。滋养城市的主要营养来自默默奉献的乡村,城市的建设者是来自乡村的2.9亿农民工。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一半人口住在乡村,但乡村是感染率最低的地区。农村不仅实现了自我服务,还承担了城市粮食、蔬菜和日用品的供给任务。
乡村是中国安全的保险阀、化解危机的蓄水池,越是在遭遇风险和危机的时候就越凸显。
2 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应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主要表现在:
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
农村人才匮乏,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农村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
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
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8年3月8日,zong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3 乡村振兴的僵持局面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今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了2021年的1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为什么上面如此重视,下面却没有多少行动呢?
这几年,除了依靠各级部门的大量补助资金的个别乡村振兴示范村,有所发展变化外,大片乡村仍然没有变化,一片死气沉沉。主要与下面各类人群对乡村振兴的不重视或重视不够有关。
(1)有两种人,既重视乡村振兴,又不重视乡村振兴
一是县、镇层面的人。说他们重视乡村振兴,是因为上级领导都重视乡村振兴,必须要跟着领导步子走,否则要出问题。
说他们不重视乡村振兴,是因为他们最重视的是城镇化进程、城市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巨大的城乡差别像虹吸管一样,源源不断的把农村的人口和资金积蓄虹吸到城镇。
一个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四年大学期间,要消耗父母亲大部分积蓄。
毕业后在城里工作,买房还要依靠父母向亲戚朋友东拼西借,才够按揭首付,自己那点工资勉强可以支付月供。
这是在透支农村和农村经济,掏空农村和农村经济。
二是农村的老年人。因为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农村有感情,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农村新的变化。
说他们不重视乡村振兴,是因为他们年事已高,行将入土,观念陈旧,等靠要思想严重。他们不主动去思考乡村如何振兴,也不愿在乡村振兴中参与和付出。
(2)年轻人最不重视乡村振兴
不管是城市年轻人,还是农村年轻人,他们都属于最不重视乡村振兴的群体。
城市年轻人的根在城市,对农村、农业、农民的现状,以及农耕文化不了解,他们不重视乡村振兴情有可原。
农村年轻人虽然生在农村,却长在城镇,在农村的根很浅,不牢固。他们向往城市生活,即使在城里做一个普通的打工人,也比在农村的收入高。
农村年轻男孩如果不在城镇谋生,婚姻问题很难解决,几乎没有一个女孩愿意嫁给单纯务农的男孩,除非男孩家财万贯,特别优秀。
新一代农村出生的小孩,从小就在城镇上幼儿园、读小学,更是远离农村。
小麦稻子不分,韭菜葱葱也分不清,红苕是长地里还是长在树上也搞不清,对农村没啥印象,更没有感情。你能指望他关心乡村振兴?
(3)有一群人,他们非常关心乡村振兴,却是局外人,不便参与
他们是改革开放初期,拼死拼活都要跳出农村去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人。那时以跳出农村为荣,哪怕是进城当环卫工,也比农村强得多。
那一群人,他们有农村的生产、生活经历,是农村土地包产到户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对家乡农村的一山一水、一弯一坝、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那一群人,大多是通过高考和招聘干部,走出农村的,他们有文化、有思想、懂政策。
他们在城市生活了三四十年,还念念不忘乡愁,迫切希望退休时告老还乡,重新回到广阔的天地,在绿水青山之间,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
然而,现实的政策,不允许城乡人员(户口)的自由流动,他们没有回农村投资建房居住的权利,没有在农村呆下去的一席之地。
他们本应成为乡村振兴的一股中坚力量,却只能是局外人,望着日渐衰落的乡村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