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试过一天不用手机?不说一天,半天不看手机,可以坚持吗?
我不行,汗颜!昨天我听了樊登读书会的《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避免行为上瘾》,特意控制自己不去看手机,发现总有各种理由想去拿手机,简直是欲罢不能,像清末的鸦片上瘾,抑制不住的想去看手机,纵然没有新消息,没有点赞,没有生意。
真是恐怖至极!!!
先来做个小测试,看你是否手机上瘾?
-
①你是否发现自己上网时间比预计要长?
②你生活里的其他人是否抱怨过你的上网时间?
③你是否有事没事地就要检查自己的电子邮件(微信)?
④你是否因为深度上网而缺觉?
⑤你是否发现自己上网时喜欢说“我就玩几分钟”?
0=不适用;1=很少;2=偶尔;3=屡次;4=经常;5=总是
如果你得分在7分以下,说明你没有网络上瘾的迹象。8~12分说明有轻度网瘾,你可能有时上网太久,但一般而言你能控制自己的使用状况。13~20分表示中度上瘾,也就是说,你跟互联网的关系偶尔或屡次给你造成过问题。21~25分表示重度网瘾,暗示互联网在你的生活里造成了严重的问题。
除了第四项我没有,其他四项我都有,还不轻。这病,得治!
一直对孩子的游戏上瘾深恶痛绝,没想到我也中毒了手机,住在手机里。
这就是行为上瘾,出去吃饭餐厅,游乐场……一个个都是焉了得脑袋,大家都住在手机得世界不能自拔,包括我自己。反思反思!
如果我继续手机上瘾,以后也会影响孩子,让孩子沉浸在屏幕时代,会让大脑不正常成长。
而发明IPAD,Ipone的乔布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使用自己的产品,还有许多创造上瘾产品的人是禁止家人使用的。可见这些屏幕产品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的。
现在餐厅里、地铁中随处可见几岁的孩子玩手机打游戏,这些手机屏幕会让孩子们远离正常社交,成为强迫社交。强迫社交就是你不玩手机游戏,没人和你玩,因为孩子都去玩手机游戏了。
而手机成瘾的孩子会不愿意运动,不愿意线下社交,还会导致早熟。
而孩子还有我们为什么会手机上瘾呢?
在亚当.奥尔特的这本书中,他讲到有科学研究发现,正常情况下,老鼠是害怕电击的。但是把一群老鼠的大脑上装上探针,用电流来电击老鼠,只有一只老鼠对电击特别着迷,兴奋,不仅不害怕,还很享受电击,会追求电击,不休不眠直至力竭而死。解剖后发现大脑的探针弯曲了触到了老鼠的隔膜。而这个隔膜是老鼠的快感中枢,会刺激老鼠分泌多巴胺。同样的,研究人员把探针注入抑郁症患者大脑,人生第一次感到了快乐。取走了探针,笑容就消失了。
同时,环境对手机上瘾也会起到诱导作用。
所以,作为妈妈的我,以后也得克制自己玩手机的时间。尤其对于网络成瘾的孩子,如果戒掉网瘾,千万要转学去不同的环境。因为同样的环境会诱导镶嵌在体内的记忆,触发我们再上瘾。
为何 网络成瘾多发于青少年?
因为青少年是面临压力和挑战最多的时期。而网络游戏可以有助于我们缓解现实的痛苦,给我们成就感和快感,刺激我们的快感中枢,让我们产生多巴胺。同时,作者在书中讲到,成瘾的生物学机制就是根源于痛苦。想想我自己,有时候确实是内心烦躁,所以寄情于网络小说,可几乎是不看完不罢休,无休无止放弃午休只为一睹为快,即使是无聊的言情小说。
晚年的佛洛依德就是输给了可卡因,最后患上了癌症,因此消亡。而他吸食可卡因的目的是想研究可卡因是否可以戒除鸦片,真的是饮鸠止渴。
书中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上瘾的六大诱导因素,诱人的目标,积极的反馈,毫不费力的进步,逐渐升级的挑战,未完成的紧张感,令人痴迷的社会互动。这是设计游戏的法则,也是可以帮助我们将上瘾的诱导因素转为积极的家庭教育。
用游戏化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学习学校知识,学习琴棋书画,用即时的反馈来鼓励她,用简单的题目给于孩子成就感,逐渐升级的挑战让孩子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从而有继续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