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了《学习之道》,看完前半本书的时候我写了笔记,而看完后半本的时候,深深觉得笔记写得太早了,颇有半桶水叮咚的嫌疑。如果说前半部分更多是道的层面的东西,那后半部分则直接告诉了我们很多直接在生活中可以用的方法。
后半部分的收获
1.明白了刻意练习的意义
元学习的课程中提到了高频小套路,Learning how to learn的课程中花了大量篇幅讲chunking。但是为什么要做这两件事情,我都没有很理解。
书中说到,象棋大师和象棋专家的差别,是同样看到一步棋的时候,专家头脑里冒出来的清单可能是四五样他需要思考的东西,而大师头脑中的清单可能有几十项;而最重要的一点,虽然要处理的东西更多,但是大师可能只需要花更少的时间--因为他已经如此熟悉这些内容,以至于几乎不用分神去想,而可以直接知道--于是他有更多的内存可以去考虑其它情况。
我跟先生说起这一点的时候,他作了一个更清晰的比喻。他说,这点拿编程来说最容易理解:同样要实现一个功能,只执行单个命令堆在一起的程序所占用的内存,肯定比内置了很多模块的程序占用的内存要多很多。刻意练习就是在大量地建这种内置的命令模块:
1)这些模块应该是包括了各种有差异的功能的,简单的重复实际上是在重复运行同一个模块。
2)模块应该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这样你需要的反应时间就会越来越段。
所以你的大脑并不需要比别人快很多,你只需要比别人有更多更大的模块。
2.激发最佳状态的方法
作者给出了一个方法,适用于普通人调整到自己的最佳状态:
先找到什么事情能够让你接近内心的平静,达到专注的状态。然后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在每次做这件事情之前,先做一套固定修炼的程序---你希望将来能够有效用来调整情绪的程序。程序可以是:吃健康的东西+运动+冥想+某首你喜欢的音乐,也可以是其它内容,具体视你的品味和可操作的情况确定;关键是每次都一样,以此建立一种仪式感。
一段时间后(比如一个月后),你将固定程序之后的那件喜欢的事情替换为其它你需要做的事情,然后你会惊异地发现你很容易就进入状态了。
而作者自身做得显然更多,因为在赛场上,花几十分钟的时间调整状态根本来不及。经过一步一步的训练精简步骤和时间,到最后时你可能只需要一个呼吸就可以调整过来。
其它感慨
1.上次推荐完这本书之后先生也开始看,然后交流的时候发现两个人读了同样的内容,都认可这是一本特别好的书,但记忆深刻的内容几乎完全不同。
2.因为上面的原因,于是又买了一本纸质版,打算再仔细读一遍。看到亚马逊上的书价的时候深深感叹,生活在中国面对书价时真是太幸福了。书的价格显然不是以它的价值来计算的。
3.之前的时候教练问我太极是否打算一直练下去,我说:可能两三年的时候是一个坎,因为如果我始终入不了门老在重复相同的东西,估计我会放弃。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忽然对太极有了更多的信心。
4.书的最后,对他影响最大的那次在台湾的推手国际锦标赛,主办方表现得好无耻---当然作者没有这么说,他只是陈述了一些事没有加自己的评价。更早些的时候,不少对手表现得好无耻。不是所有人都尊重竞技精神的,然而能够面对种种不公平也是你成就自己的道路中的一部分。
5.开始怀疑:所谓的不出世的高人真的存在吗?在俗世中修炼好像远比在深山中闭关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