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政要,面朝大海。
——————鲁迅没说过这句话
几个月前,我还跟家里人认真的讨论过,毕业后我想把户口迁到深圳。
2018.2.03晚,与人高谈阔论,再谈起这个话题,这篇便是为两人争辩总结,若是有偏颇不正之处,想来是我理解不够深刻,以期指点。
爷爷是读书人,临五旬拿起锄头的时候,读书人的骨气让他掷了五尺钉耙,这件事倒是令人津津乐道。
比起这个,更吸引我的是,我们林氏一族渊源的解说,这里略过不讲,只讲与本次主题相关的内容。
祖上的老祠堂,便是用圆柱作为整个支撑的,平日祭拜祖先倒不觉得稀奇,但听闻古代礼法轻易不可僭越,等级分明,寻常人家只可用方形的柱子,只有为一方父母官才有资格使用圆柱修葺祠堂。
心里头不觉肃然起敬,老祖宗真是厉害呀,原来还当过官。
为何这些当官的都不留在城市,反而回到农村,亦或未开荒之地,拓荒立村?
唯四字真言,官场黑暗。常言道,富不过三代,待在富庶的地方,人就容易惫懒,子孙后代不容易有后起之秀。
打个比方说,近代颇受敬重,著有《围城》一书的钱钟书先生,世代算是大地主,吃不愁穿不愁,接受着最好的教育,妻子也是门当户对的书香门第,二人育有一女,可惜女儿于60患癌而去,钱氏算是绝户。
当然,讲这个故事,并不是想说钱祖上做过什么事情影响后人之类,而是说,钱钟书与妻子同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读书人,接受着最好的教育,而无需面朝黄土,几代是如此,继而基因影响了体质,他们的体质并不会像农民坚韧、如野草一般旺盛的生命力,而是纤长文弱,同时基因也影响了他们孕育后代的能力,尤其是古代的门第之见,讲究门当户对,那么结为连理的一般也是文弱纤长之辈,相比起世代务农的农民来说,想要生小孩是比较困难的。
江浙一带才子高人辈出,不敢说多数读书人因为这个缘由绝户,但也不在少数。
这个故事只是在举例,倘若人待在富庶的地方,有些东西会慢慢侵蚀着你,几代人的积累,自然再想逆转某些东西就不容易了,风水玄学上的人势、气运不知不觉在改变着人,同样道理,官场的黑暗也会将人慢慢侵蚀,子孙后代不由自主会在这样的环境下贪逸享乐。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宁不许高官厚禄,也要请辞归乡开荒立村,贫瘠的地方才能孕育生生不息的活力,子孙后代在贫瘠的地方,有贫富差距,自然就有了奋斗的泉眼,源源不绝。
现在想想,自己当时的想法实在是幼稚,因为自小在农村生活,到了城市愈发觉得新奇,物质比不上人倒是其次,反而是知识与资源的富足,城市还是比较先进的,在这里你可以接触到很多东西,比如新研发的科技设备,最新潮的资讯诸此类。而当你从农村迁到了城市户口呢,也许立马会被标签化:赤贫。
在农村还能当个土财主,到了城市里就是困难户,你说你想留在城市,是为了城市的资源,当你的梦想撑不起现实呢,孩子要接受最好的教育就要在城市扎根买房,现在的房价也绝对令多数人止步。
就比如北上广深的学区房,我截了知乎一个关于《深圳家乡为何含泪追逐学区房》的一段话,也许直接截取相关学区房政策的新闻更合适,且看看:
当然,我也全然不是在肯定迁往农村即是心之所向的想法。
诚然,农村固然有好的地方,但农村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古时候贫瘠的土地孕育人才,艰苦的环境磨砺人心,这就是鞭笞的动力,现在的年轻人待在城市的压力也不小,更何况每个阶段的发展趋势也尽不相同,从一开始的大家对大城市趋之若鹜,近阶段也有由一开始的大城市北上广转移到二三线城市发展的人。
人也不可能就着哪里发展好就去哪里的发展的趋势移动,对这些个发展情况只能预测一二,依我看,唯有知识是学无止尽的,到哪里都要努力才行,否则再好再先进富庶的地方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