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被杭州的一小学惊艳了:
学生们开学一个月了竟然都没有翻开过课本!他们在干什么?
军训、绘画、读《三字经》、听《弟子规》、读绘本、做游戏……这样的小学真是让我想赶紧吃下和柯南一样的药丸、变身小学生重新读一年级呀!
对于该学校的做法,网友们大约分为了两大派:
一派和该校校长的主张一致,认为一年级新生在刚刚升入小学的初期,应该让孩子们爱上学校、老师、同学,在心理和情感上接受进入小学了,才能让孩子们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适应新环境。
而另一派则是一些网友认为浪费了一个月时间重复进行了幼儿园的一些活动,没有按照国家的课程标准学习“天地人”等课本知识,同时也低估了孩子们的适应能力,其实七、八岁的孩子们已经可以开始适应新学校、新老师了。
对于这两种想法我先不做评论,我认为该学校校长进行这样的活动,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孩子们是刚进入一年级,而整个小学有六年的时光,学习课本知识怎么也不太晚;我想到的反而是初中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也是今年秋天从一个学校来到了另一个学校,面对新环境和一群将要生活三年的老师、同学们,他们准备好了吗?
前几天与小伙伴聊天,我其实被当下初一的孩子们的生活惊到了:
初一年级的学生早自习竟然从6点40开始,放学和初三学生一样晚!这群十二、三岁的孩子们从小学到中学面对这样的学习压力,他们真的能接受吗?
仔细分析一下,造成目前初中学校压力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升学压力大,以我所在的城市为例,全市初中升入普高的学生仅占五成。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家长、老师们不能像小学时候那样对孩子那么“宽容”了,毕竟“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而要取的高分,最有效的题海战术不得不搬上日程,让家长、老师、学生每日都处在紧张当中,也让刚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初一孩子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压力。
2.小升初的划片制度,让初中老师们心里叫苦。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推行,让我市的小升初考试也“形同虚设”,孩子们从小学毕业后,虽然经过初中学校志愿报考,但是却最终由电脑派位决定所去的中学,因此小学轻松快乐、没有升学压力、“人人有学上”这是家长们不需要担心的。但是公立初中老师们的心里可是暗暗叫苦,“新初一的孩子除了学习成绩,在行为规范、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习惯已经养成、初中学校很难改变”一位一线教师如是说。
3.学科忽略,音体美、计算机等学科逐渐弱化。除了小学进入初中没有升学压力外,初中阶段的其他素质学科近年来也逐渐被弱化,以我市的体育中考为例,即将出台由占中考15分的体育学科变为合格、不合格的评价体系;而初中信息技术会考早就由A、B、C、D四个等级变为了合格、不合格标准;音乐、美术学科则排除在中考评价体系之外,让家长、老师、学校、社会更加忽略这些培养学生素质发展的学科。初中学生的学习时间也被语数英、理化生等所谓的“主科”占据。
一个12岁的孩子、从快乐的小学生活,一下子要面对每天在校10多个小时、回家后还有6科以上作业的生活,这种压力让孩子们从心理和身体上都不能快速做好准备,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提前开始青春期的叛逆行为。我认为这时可以借鉴杭州这所小学的做法,当然不是要停课一个月带着孩子们玩玩玩,而是家校合力,让孩子更快适应新学校:
首先,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其实游戏化教学可以穿插在三年初中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老师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爱上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学习、让孩子感到学习不再痛苦,成绩才会提高,孔夫子诚不我欺。
第二,初小衔接比幼小衔接更重要。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准备与适应,其实比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更加重要。不仅学生应该做好进入初中的准备,家长亦如是。在新的环境中,孩子们告别的童年的玩伴、熟悉的老师,进入初中学校面对新的老师同学和新环境真是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这时,军训、学习方法会、运动会、外出参观等等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也会帮助孩子快速适应,尽快的从心理和生理上接受新环境。
第三,家长助力,让学生爱上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中对于孩子有最根本影响力的还是家庭教育。家长在学生进入新的初中学校后,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变化,比如孩子军训后有何改变?他喜欢新的班主任、新老师吗?他能够完成每天的作业吗?他交到新朋友了吗?等等。并且要注意引导学生爱上新学校、爱上新老师、爱上班级里的新同学,不能在孩子抱怨不适应新环境的时候,也抱怨学校和老师。我就见过一位家长拼死拼活的从原来学校为孩子转学,后来不适应又拼死拼活的回到原来的公立学校的鲜活实例。
“三人行必有我师”,让孩子从新同学、新老师身上学习他所缺乏的知识与能力,逐渐爱上学校;让孩子每天认为“我在新学校中每天都在进步”、快快乐乐的上学,不是比每天抱怨好太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