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空在读学校刚发的《新教育实验》,书中谈到“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人的精神成长,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历史”。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知识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这个过程则需要通过不断阅读来完成。我们也许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所以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但我们自身的素养就可以让学生心悦诚服吗?我们在要求他们这样那样的同时,是否也做到了“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现实的情景是,我们忙忙碌碌的准备一节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各种计划或笔记、准备或参加各种活动等等,如此的一番忙碌之后,我们身心疲惫,剩下的时间就交给手机,于是我们低下头不时翻阅微信的朋友圈,生怕和整个世界失去了联系我们;还要不断的刷抖音等小视频,以此来证明我们和世界潮流同步;我们还要玩喜欢的游戏或看电影、追剧,淘宝等等,总之我们很忙碌,我们不会浪费任何一分一秒,于是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在走路的时候,在坐车的途中在睡前的床上,我们被眼前的手机魔鬼般死心塌地的征服着,我们可以不在乎窗外的声音,我们不强调自我的精神状态,更不要说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用眼下流行的一句话说就是“现在的我人生已经到达了高潮,好嗨呦”!
想想古代的人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视,他们的生活如此的悠闲。春天来了,在深更半夜的某个时候,他们睡不着,会诗情画意的吟一首“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夏初时节,约个客人也不必像如今一样,在街头吆五喝六,光膀赤膊吃烧烤、喝啤酒,他们也许会在等待客人过程中享受那种百无聊赖的寂寞,“黄梅世界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夜过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不是很好证明吗?秋天时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有清朗的月光做伴,有叮咚的泉声不绝于耳,坐在屋里看手机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呢?冬天窗外万籁俱寂,大地银装素裹,干些什么好呢?“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要下雪了,你在家里闲着也没事,我把火炉点着了,屋子里很温暖,炉子上还烫着酒,你来我这里坐一下,可好?别玩手机了,好吗?想想古代那种意境,都让人神往......
新教育提倡儿童的生活方式——晨诵,无午读,暮省。作为老师的我们不更应该如此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我们个人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活到老,学到老, 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去迎接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