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少年恰同学
- 01 -
前几天在学习一本工具书——《秋叶PPT》,当书中老师谈到,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会做PPT而是缺少一种做PPT的正确思维时,我的第一反应是:
狗屁,学做PPT我们最关心的,难道不是如何获取几套精致的模板和如何更容易的使用工具吗?为什么会跟思维扯上关系。
后来,当我发现书中老师的“教”和我所谓的“学”并不是在一个层次上时,我顿时才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最尴尬的事情莫过于老师是授人以渔,而我却偏偏只懂得要“鱼”。有人说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此刻我同样意识到,思维上的贫穷也会给人造成求知上的壁垒。
书中有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很多人在使用格式刷的时候,总是选中文字,点一下格式刷,再选中要修改格式的文字,等写到后面,遇到这种类似情况时再重复以上的操作。
如此,不但浪费了时间,也容易打断思路。如果你尝试双击格式刷时,你会发现竟然还有这种操作,可以连续使用格式刷,一次修改多个位置。
老师用这个例子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规律:凡是需要简单机械重复的操作,一定会有高效的方法来代替。
那么,为什么我们也常用格式刷却从来不会去想这个问题呢?难道这就是大佬们说的认知局限吗?
- 02 -
之前学过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这本书,书中教会我们要善于发现并运用底层规律来对待和处理事情。于是我开始尝试在脑海中搜索生活中是否发现过类似的问题。结果我竟然成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了学习上的一个难题。
众所周知,研究生期间,每位学生大概需要阅读150篇外文文献。这不得不说对于母语是中文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下载pdf文档,打开,复制一段英文粘贴到谷歌翻译或者是有道词典中翻译,如此重复直到读完整篇文章。
这个问题是不是需要重复机械操作的步骤呢?答案是肯定的,既然如此,那有没有更高效的方法来代替它呢?我抱着运用 上面规律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事实上我的确解决了它,并且受益良多。
经过一番网上检索我发现,原来仅仅需要一个“360极速浏览器”就可以实现在线全篇翻译枉我之前从未动脑思考去解决问题,以至于浪费了好多时间在复制粘贴上。
现在想想为什么有的人办事永远那么高效,而有的人付出永远与收获不成正比,原来人与人的思维真的是有差距呀!好在我们发现的早,还有时间纠正。
采铜老师在《精进》这本书中说:我们总是在习惯中生活,在教导下学习,在成规中思考,在劝解中决定,并在无助的结果中自责。我们需要一种智识和能力,去观察,反思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发现和实践更多成长和成才的路径。可问题是,当我们对眼前的一切习以为常时,我们连这种“需要”都没有意识到。
这就像,如果你看的见危险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身处危险而不自知。设想如果你连敌人都没有发现又如何实现反攻呢?
- 03 -
昨天去听了一场医疗诊断领域大牛高明远教授的报告,一开场老师就说,我会花较长的时间回顾我从事学术研究这些年的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这是我最想做的。
他讲自己学生一次失误的实验操作,却成就了他们目前最好的研究成果,他告诉学生,人生有时候会有意外的惊喜,前提是你需要一直在路上。
他讲要跳出思维局限,要敢于像经典挑战。就像是如果某位著名科学家说,什么事情可能会发生,他可能是对的,如果他说什么事情绝对不会发生,那他绝对是错的。不惧权威,向经典挑战才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之所以要提到郭老师,是因为他的PPT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幅流畅的山水画,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当时我就想,如果要我用一个PPT去展现回顾分享自己过去的经历,我怎么做才能实现又快又好?
精进这本书中一个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集中处理同一性质的工作,可减少不同质工作的转换损耗。
这个道理就像是一段音乐的制作一样,我们听到的是钢琴,吉他,人声等多个音轨混合而成的声音,但实际在音乐的制作过程中却是先人声,再吉他,再钢琴,同一性质的一个接一个完成的。
- 04-
因此如果说现在再思考这个问题的话,我想一个PPT应该这样开始。
首先是设计内容的整体框架,其次是填充相关的内容,第三是修改语言逻辑和修辞,再者是选取模板和图片,最后一步来修改字体和配色。
我想,在做每一部分时,只要我们足够专注且不交叉其他步骤,不出现转换损耗,就一定能节省更多的时间,同时因为专注,思维不会被打断,相信也一定可以做到行文流畅。
事实上,我在写这篇文章时也是采用类似的方法,结果原本需要一下午的时间,结果却只花了2个小时。
所以,我也希望通过这个分享也能让你从中有所收获,体会到大佬们所说的,底层规律,心智模式,认知水平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人生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