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才捕手》说起。当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从欧洲旅行回来,看到美国正经历萧条,人们走上街头排队领取救济食品。托马斯问他的编辑麦克斯·伯金斯,“我写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麦克斯想了想,说“不知道。但原始时候,当人们聚在一起没有吃喝,一定会有一个人讲故事温暖大家,给大家面对恐惧的勇气。”
写作很深奥,这里所说的是文学性作品、学术性原创;写作也很日常,这里所指的是生活中的写作爱好者、以及从事媒体工作的职员。但不论你是哪类,都有必要平衡艺术与实用。典型的人物当属英国作家毛姆,出身名门、家道中落,既懂高雅、也献身世俗。
每隔一段时间我去到书店,一方面感慨写作的人多过阅读的人,另一方面我也感慨前一段时间还在书架上的书都去哪了。由此我继续想到,不断有新书“排挤”旧书这个现象,让写作的人必须要正视自己的写作初衷。
本质上,写作不会让一个人更懂生活,而是更关注生活,考虑生活的戏剧性,关注生活的细节,接受生活的各种可能性。所有动着的东西,在笔下都成为了静物。文字就是有这种作用:吸收冲击,缓解焦虑。写作不是什么矫情的事,有话想说就够了。除去那些无用的文字,剩下的是真实的生活。写作一点不虚伪。
写作充盈的首先是自己的内心。就像一个摄影爱好者,一旦发现一个触动的情景就忍不住拍下来那样,他自己内心的翻腾在那个时刻是不为外人所察觉的。然而他并不感到寂寞,他欢喜还来不及。写作的人除了比他人敏感,还应比他人倔强,这是他写作时的心理状态之一。同理,那些喜欢弹琴的、画画的,大抵都不过如此。倒不是我们喜欢写,而是不得不写。这是辨别写作初衷的核心。
观察一片星野,和身处那片星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写作提供了这样的链接,让人有勇气想象生活的可能性,视野变得开阔,心胸也就随之打开。想象力的最大体现是想象自己喜欢的生活。当生活压得你喘不过气来,那就用写作透口气。太乐观的人是写不了东西的,因为他都释然了,还写什么?太悲观的人也写不了东西,因为一个人只有感受到爱,写作状态才最好。
“阴影由人和物而生。”世界上的人和物都是善恶交织。在此意义上,写作不提供科学解释,也无法提供科学解释。写作能提供的不是什么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在写作的过程,知识被生产、情绪被疏导、碎片被重组。
从功利性来讲,写作的原因不外3点:记录、有话想说、传播思想。现在是写作的最好时代,因为平台众多。但有一点要格外注意,就像我取的题目那样,写作应当让你更有想象力、更为包容,而不是更具攻击性、更为沮丧。仅供参考。
(感谢你阅读到最后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