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莉萍
用这样的标题,会给人一种类似作者或多或少小有名气或者地位的感觉,然而并非如此,这一点在接下来的描述中您就能了解到。我会用这样一个标题,原因有二。第一,源于我对我父母亲的深深的尊敬。第二我总觉得,父亲母亲比爸爸妈妈听起来更能引发强烈的感情。
我的父亲母亲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家庭,父亲兄弟姐妹五个,母亲兄弟姐妹4个,在那个兄弟姐妹众多且相当贫瘠的农村,他们小时候艰辛的生活不难想象。
父亲刚过12岁,刚念完小学就去给公社放羊,领着一个月10几块的工资,贴补家用。他是家里的长子,所以早早的帮爷爷分担起了生活的重负。后面家里奶奶重病瘫痪,小姑也经常生病,家里实在入不敷出。
头脑聪慧的父亲后面又跑去给酒厂的师傅做学徒,当他有能力独自酿酒的时候,他举债盘下了小酒厂,刚开始生意很红火,勉强支撑起了家里的开支。
后来因为竞争者变多,酒厂生意便开始淡下来了,盘下酒厂时举下的的债务却成了父亲最为头疼的事。就在这时我的父亲在人生低谷时,在亲人的介绍下认识了我的母亲。
母亲是个善解人意又机灵的姑娘,在那个农村女孩很难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的年代,母亲很幸运的有个很开明的父亲,我的外公允诺家里的四个孩子,承诺他们只要他们愿意读书且一直不留级便支持他们到最后,不论是女儿还是儿子。
这个允诺是母亲的幸运同时也是不幸,幸运的是母亲有了学习知识的机会,不幸的是母亲敏感的记得外祖父那句一直不留级便支持他们到最后。
成绩很好的母亲因为中考失误没能考入所报的中专决心不再复读,强烈的自尊让母亲无法向自己尊敬的父亲求个机会。就这样母亲离开了学校,开始过起了一个纯粹农民的生活。事隔多年,我时而都还能听到外祖母夸赞妈妈当年干活比好多男孩子都厉害。
在父亲最艰难的日子里,母亲以爱的名义与母亲结合组建了新的家庭,陪伴父亲走过那段艰难。为了让爷爷奶奶姑姑叔叔的家不受父亲经济纠纷案件的牵连,父亲母亲结婚后不久就与爷爷奶奶分家。
父亲亲自搭建了一个只有一间卧室和一间厨房的泥瓦房做了新家,我和我的弟弟就在这间小小的却又充满温馨的家里出生。
那几年父亲经常在外协调酒厂债务的事,母亲一个人带着我们姐弟俩穿梭于田地之间。
那时候家里水稻不足,母亲就想法把玉米面与大米一起和着煮来吃,慈爱的母亲总会故意留一小点米饭不和玉米面,因为我和弟弟不喜欢粗糙玉米面的口感,记得那时候我看到米饭里有玉米眼泪就哗哗流,母亲总是耐心的帮我挑完碗里玉米,然后把白白的米饭递给她视若珍宝的女儿我。
在父母的勤劳下,家里总算扯清了欠下的债务。我和弟弟慢慢长大,原先那个温馨的小屋住着一家四口的确有些拥挤了。
父亲便决心要建个大点的房子,有了这个想法后,父母更加努力了,他们每天劳动到很晚,白天在地里劳作种植经济作物,晚上就收拾家务和照顾我和弟弟,那时候的父母好似能顶一片天的能干,且不知疲倦。
劳作间父亲总是会跟母亲还有我和弟弟描述我们到时候的新家会多大多漂亮,他一边描述一边比划着,仿佛一座漂亮的新房子就已经在他面前一样,我们母子三人也在父亲的描绘下对新家充满了期待。
打地基、起砖、封顶、粉刷,在我和弟弟幼小眼光的见证下新房平底而起,虽然我们在我和弟弟看来这个过程轻松且愉快,但是很久很久后的今天我才明白我的父亲母亲倾注多大的心血,亲手建造了这个家。
搬进新家,原以为父母可以陪我和弟弟了,以后不会再那么忙碌了。然而慢节奏的生活刚过了几天,父亲就从县城搬来一个大纸箱,我和弟弟打开纸箱一看,里面全是纸巾牙刷牙膏等一堆日用品,母亲说“家里用不了这么多啊”,父亲回到“不是拿来用的,是拿来卖的”。
原来父亲进县城找姨父做保赊来这些货物准备做小生意,父亲摸着我和弟弟的头说以后我和你妈妈要努力挣钱供你们姐弟俩上学了,不能让你们跟爸爸妈妈一样因为穷而错失学习知识和改变命运的机会。就这样努力挣钱供我们读书成了父母新的目标。
十多年过去了,父母达成所愿,儿子女儿均从重点大学毕业,这在整个村上都是头一家,我的父母,他们生来就不富裕,却用一生的时间在奋斗,去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却用一生的付出去给儿女最好的教育。
母亲总是说“女儿呀,我和爸爸能给你的最好的嫁妆就是把你培养成有知识有学习能力的人”。谢谢父母,我和弟弟都成了那样的人,谢谢父母,我挚爱的敬爱的把所有爱都给我们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