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生跳桥事件”又一次引发了对青少年自杀事件的全民热议,对这个事件的评价似乎分为两派,一部分人指责男孩心理素质不行,被母亲骂几句就自杀,不尊重生命,而更多的则是在同情那个可怜的男孩,以及诉说自己和家长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让我想起自己高中时一个学长半夜自杀的事,那是一个很普通的周三清晨,不是要升旗的周一,也不是期盼放假的周五,我们依旧是在晨跑快要来不及的时候匆忙从宿舍跑出来,经过食堂的时候,看到一群人围着食堂后门,门口拉了一圈警戒线。
晨跑迟到是要扣班级分的,所以除了几个老师,其他人都是匆匆一瞥,就赶紧去操场了。
跑步结束,食堂门口已经多了好几个警察,面面相觑的我们并未意识到是多严重的事情,只当是小卖部失窃之类的。直到上午的课程结束,这件事才发酵起来,真相随着一个个课间休息传播开来。
原来那是个高三的学长,因为得了面瘫感到自卑,在反复多次对家长要求休学未果之后,终于不堪重负,在食堂边上喝了农药自杀了。
我多少能猜到那个学长的父母家人是什么样的心态,
“你都高三了,还管什么好不好看,念书重要。”
“谁会看你啊,大家都在忙着准备高考。”
“再坚持一下,高考完了就好了。”
而从后来断断续续的八卦中,我也得知了他当时的情况,因为自卑,他进出门都挡着脸,上课更是不敢抬头,也不跟同学老师说话,甚至多看他一眼都会让他难受半天,这学期更是反复要求休学治疗,因为他实在是没办法再学下去了,而家里人却从未把他的话放在心上。
和那个男孩一样,他选择了自杀。我无法分析那个男孩的心态,也不知道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否还来得及感到害怕,但我想,在做出这个决定的那一刻,他们心里是如释重负的解脱。
可能面对父母,很多年轻的孩子都有同样的经历,你曾经想好好和他们谈一谈,曾经想对他们敞开心扉,也曾经想为自己的行为做过辩解,但最后都化成一声随风而去的叹息:“行,就这样吧。”
这不是赞同,而是无可奈何的妥协,或是一段时间的绝望,而那些选择了放弃自己生命的孩子,面对的可能是漫长的绝望吧。
这些是事件发生后,一些网友讲述的自己的亲身经历。
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曾经面对这样情况的,并不仅仅是十几岁的学生,还有为人父母的中年人,以及有了孙子孙女辈的老年人。他们曾经是自己父母,长辈的受害者,等他们长大了,遗忘了,他们又成了加害者。
我曾经看过一个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研究者说,一个人对待孩子的方式,就是他小时候曾经被对待的方式。可能他们曾经被无视,被忽略,被没有耐心的推开,而等他们长大了,就会连脑子都不过,对着孩子脱口而出:“小孩子懂什么啊。”
他们忘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所以他们忘了孩子其实什么都懂。他们没有耐心静下心来,听一听自己的孩子说什么,可能孩子们在向他们诉说的时候他们想的只是:“为什么他不听我的话?为什么他不懂事?为什么他不能体谅我一下?”
我并不想在这里指责那些大人,因为我知道他们也曾经是无力反抗的受害者,我只是想说,哪怕五分钟呢?留给孩子五分钟,听一听他们在说什么,因为他们的声音实在是太弱小了,弱小到连自己的父母都听不到他们的求救声。
为了现在的孩子,也为了曾经的孩子。
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