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的影响的一种明显解释是,它其实是因教练而起的,因为教练在寻找最有天赋的球员,首先要从年龄最大的孩子中找起。教练无法真正分辨那些在打冰球的孩子年龄有多大,他们只能看谁的水平高一些,因而根据推理,水平更高些的人似乎也更有天赋。许多教练往往更多地表扬那些更有“天赋”的球员,并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参加比赛。而且,不仅是教练认为这些球员更有天赋,其他球员也这么认为。此外,这些球员往往更愿意加强练习,因为他们听说自己有希望进入很高级别的比赛之中,甚至最终成为职业选手。
在教练选拔的人群中,比如6-8岁,年纪大的孩子往往水平更高,教练通过水平的高低来判断是否有天赋,而被选拔出来的孩子往往能得到更多的培养和鼓励,这样便会形成一个正向的飞轮,越鼓励越努力。
这就是相信天生才华的危险性。它往往使人们假设,有些人生来就具有某些方面的天赋,而另一些人则不具备,而你可以很早就分辨他们之间的这些差别。如果你相信这种观点,那么,你就是在鼓励和支持“有天赋”的那些人,并打击其他的人,从而制造自我实现的预言。人类的天性是希望在他们做得最好的方面投入自己的努力,包括时间、金钱、教育、鼓励、支持等,并且试图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至于失望。这种想法和做法并没有恶意,但其结果却具有惊人的破坏力。避免这种现象,最好的办法是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并努力想办法去开发这些潜力。
一切皆有可能,相信天赋,就等于扼杀了所有没有天赋的人的所有想法,而且天赋还是人为判定的,可能受到年龄和练习时间影响。其实不仅是孩子,成年人也是,有很多人都是因为相信天赋而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事。
在传统课堂中上课的学生,平均得分为41%;而在斯劳里尔斯的课堂上,平均得分为74%。这显然是巨大的差别,但鉴于学生们即使是随机猜测,也可能得到23%的分数,于是,稍稍运用一下数学知识,你便会发现,传统课堂中的学生,平均起来只知道那些问题中的24%的正确答案,这与运用了刻意练习原则来设计的斯劳里尔斯的课堂中大约66%的正确答案相比,差别可谓巨大。刻意练习课堂上的学生,与其他课堂上的学生相比,正确回答的问题个数超过了2.5倍。
延展一些题外话,虽然有刻意练习的课堂的效果很明显,可是放到实际中,又有多少老师愿意走出舒适圈,用刻意练习的方式授课呢?又有多少教育部门可以给愿意走出舒适圈的老师机会呢?我们的教育确实太固化了。
刻意练习的方法与传统方法之间的重要差别是对技能与知识的着重点不同,也就是说,一个强调你可以做什么,另一个强调你知道什么。刻意练习全都是关于技能的。
知识和技能的区别,之前有所讨论,知识是个概念,技能是实际行动。
如我们在第3章中看到的那样,你在思考某件事情的时候,不会创建心理表征;只有通过去做某件事情,失败了之后调整方法,接着再去做,如此循环往复,才能创建心理表征。等你做完了,不仅为学习技能创建了心理表征,而且吸收了大量与那项技能相联系的信息。
心理表征是建立在技能的基础上的,知识不会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只有真正做了,尝试了才能创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