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以为新加坡妈妈说,人的一生当中要经历三次成长,第一次是发现你的父母是普通人,第二次是发现你自己就是普通人。而第三次是发现,你的孩子实际上也只是普通人。
小时候觉得父母就是全世界。父亲在水泥厂担任管理层,27年前工资收入就达好几千。童年记忆里,妈妈、妹妹和我虽然留守农村,但是时不时有花生牛奶、巧克力、冰淇淋、果啤等当时农村并不常见的零食。橱柜里放着个搪瓷口碑,妈妈总是把几十几十的零花钱放在那,到了乡镇赶集的日子,总是会拿上5元10元去镇上买喜欢的饰品、文具等。那时候觉得爸爸妈妈打造的世界无忧无虑,自己全心投入学习就可以,最大的烦恼就是有时候考试没得第一。
初中时爸爸在城区买了房,算是我们那单靠自己的力量,从农村迁入城市中最早的一波人。那时候觉得爸爸真的了不起,年少的我有富二代的错觉。后来上大学时爸爸所在的水泥厂关停,爸爸也就没再上班,家里没有特别稳定的收入。加上金融诈骗与日俱增,爸爸的部分投资石沉大海,家庭条件不可同日而语。
爸爸今年61岁,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大专生,其实是能力很强的。只是各种阴差阳错,早早结束职业生涯,如今在家帮我们煮饭照顾孩子,想来实在是可惜。妈妈一辈子基本没上班,一直照顾我们姐妹俩,我们姐妹俩结婚生孩子后又帮忙照顾外孙子孙女。
父母平凡而普通,或许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父母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