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阅读李政涛老师的《教育常识》一书,书中的一个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育是需要悲悯、耐心和从容的事业一文,李老师举出了中韩两国一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的反思,透过现象看本质,归根结底是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
文中是这样讲述的:当时李老师刚从国外(韩国)回来,对于长期在外刚回国的他来说,“家”里的一切都是格外的亲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又再次陷入了焦虑之中。
在中国,无论是坐飞机,还是乘地铁,或是诸多事务性活动的细节,国人的许多行为都令李老师感到无奈和苦笑。就拿简单的乘地铁来说,在韩国首尔乘地铁到站之后,在站台上等候的旅客总是规规矩矩地静候里面的人出来之后再鱼贯而入,车厢内特设的老弱病孕残专座很少有不属此类的人抢而坐之,一边是拥挤的车厢,另一边则是空荡荡的专座。看着当地人的习惯,李老师也便自觉的养成了类似的习惯,便老老实实地跟在后面,从容地进入。可回到上海呢?一切都不是那样了!
在拥挤的地铁站里上演的是争先恐后、你争我抢的“中国特色”,这一切的一切目睹在李老师的眼睛里,就存在李老师的心里。很快,李老师也不得不恢复了早已有的“中国习惯”,而在韩国养成的“韩国习惯”早已荡然无存了。
又如,在韩国的银行里,工作人员都是直接服务于客户的,不仅有宽大的沙发,丰富的读物,还有电视和可以上网的电脑供等待的人们使用。工作人员那可掬的笑容、体贴的问候语和告别语让顾客的心里暖暖的。而在上海的银行里呢?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局面,虽然中国的银行里也有问候语,却是机器操作的,事成之后,职员只要轻触接按钮就与顾客告别,此时在机器会发出亲切的告别语,可工作人员呢?却懒得抬一下头或者瞥一眼顾客。
作为中国人,真心不想看到这些现象,其实在这之前我们何尝不是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呢!在这之前我也真的没有反思过自己的做法有何不妥,每天理所当然的从事着我们的“中国习惯”。“中国式过马路”行为经常上演在大街小巷,十字路口,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规则只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遵守的!
今日的“中国习惯”不得不让身为教师的我反思。今日之教育,造就今日之习惯,培育今日之国人。对比中韩之习惯,正是我教育人反思之际,未来中国教育将何去何从?面对千千万万之国人,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模式?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改变中国之现状?看罢文章,不得不再次陷入沉思。“中国习惯”“中国特色”的背后是彻彻底底的“中国教育”,时至今日,是我千千万万中国同胞反思的时候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今时今日是该我们反思教育,改变教育的时候了,觉醒吧,国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