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参考译文:
黄帝说道:阴阳,是天地宇宙的大道,是万事万物的纲领,是所有变化的来源,是生长和死亡的根本,是主宰万物生息的大本营。所以医治疾病,必须遵从阴阳变化的根本。
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主静,阳主动;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气,阴能构成形体。
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飧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胸膈胀满。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所以,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水气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
人体的阴阳变化也是这样的,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之气发泄于腠理,浊阴之气内注于五脏;清阳之气充实于四肢,浊阴之气内走于六腑。
心得体会:
这一段中我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是“治病必求于本”,也就是说我们想要治愈疾病就应该找到疾病发生的根源。
这一篇篇名为阴阳应象大论,也就是说这篇的主旨就是论阴阳,而且论述的相当详细。我们总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什么是阴阳呢?
本篇开篇就指出阴阳是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可见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位置之重,懂中医的人,看病必辨阴阳,再对症开方。
紧接着经典中就详细的论述阴阳,首先是拿大自然的变化来比喻阴阳,天为阳,地为阴。那么阴阳有哪些特性呢?阳主躁,阴主静,阳主生,阴主长,阳主杀,阴主藏,阳能化气,阴能成形。
事物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气,本应在人体下行,热气生清气,本应在人体上升。如果清气在人体下行,则生飱泄,如果浊气在人体上升,则生䐜胀。这就是阴阳在人体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紧接着经典中又用大自然作比喻,大自然中的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地气经过蒸发向上为云,天气凝聚向下降为雨。雨从地气而来,云从天气而成。
人体的阴阳变化也是同样的道理,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之气发泄于腠理,浊阴之气内注于五脏;清阳之气充实于四肢,浊阴之气内走于六腑。
我们常说人身是个小宇宙,宇宙是个大人身。因为宇宙的阴阳运行规律和人体的阴阳运行规律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想要身体好,就应该道法自然。经典都是相通的,同样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也就是天地人之间,要和谐相处的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