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世人对他的定位,一个名号是”诗仙“,两个关键词是“天才”和“文豪”。但他的人生道路,要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则是命运多舛、令人欷歔的失败。
凡天纵奇才,年少时多怀匡扶天下、大济苍生之志,但在与现实的碰撞中,在与时代的际会中,却往往演义出与他们诗文意趣大相径庭的过程和结局。
欣赏三国周郎在群英会时佯醉抒怀的那番话:”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似利刃,安能动我心哉?“于其时也,不管蒋干听了有何感想,反正我是绝对相信周瑜的真诚。有壮志有奇才,且能乘时借势、达到功名事业的巅峰,当然是千古文人梦寐以求的人生境界,但冷眼扫过,能有他这样幸运的人又有几个?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读书的目的,从来都不仅限于对学问高低、艺术造诣的追求,都会在内心深处将学习与政治抱负自觉地结合,希图有机会一伸报国之志,力展济世之才。但再”丰满的理想“,都不能脱离”骨感的现实“,要做大事、成大业都很难绕开从政的进身之径,那种藐视制度的因循和规则的桎梏,欲从”草根“一步跃登为”国士“的才子,自古就多如过江之鲫,但若不能客观地面对自我和现实,踏踏实实地设计职业道路,往往会以狂生命世、不为时容,演出一曲曲的”仲永“悲歌。李白即是其中之一。
李白,读尽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自许”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而以诗文为技之末矣。他恃才傲物,性格极不适应官场,但又梦想”一朝选在君王侧“,从而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他第一步确实成功了,但后来的职业发展却如歧路亡羊,不但无法施才展志,还被皇帝礼送归山。表面上看,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只重其诗才,无视他的政才实学,只把他当作弄臣而误了他的一生,但从根本上讲还是他的咎由自取。
人常说,是金子迟早是会发光的,又说,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李白靠千古一见的诗才,的确发了光,发了足以晃瞎无数钛合金狗眼的光。这时的李白若能保持清醒头脑,不忘初心,静下心来好好做几篇经天纬地的大文章,说不定他的职业人生真得就能跃上辉煌的巅峰,可谁叫他恃此一才,忘乎所以,得罪那么多不该得罪的人,又因过度地展此一域才华,反而遮蔽了他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更高的政治抱负?
那么,李白的职业发展道路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职业理想,一定要为实现这个理想做好必要的准备。
一是职业理念上的准备。要时刻不忘最初的理想和目标,不受诱惑,不惧艰险和挫折,要认准一点:诗才可以作为进身之阶,一时风光不足久恃,最终的目标是”全世界“!
二是职业能力上的准备。他议论军国大事多为英雄意气、书生之见,即不高明也不务实,文采远胜见地,说明他平日读书用功的着力点并不在经国济世之道,诗文才是真正的兴趣所在。所以不是没有机会,而是能力不足以把握机会;
三是职业素质上的准备。既知官场复杂,你又要通过做大官来干大事,那就得从小培养,从小处训练,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包容与忍让,学会倾听与合作,并研究政治斗争的必要手段,以期在足以自保的前提下实现政治理想,否则随时就会倒在路上,还谈何建功立业?
四是职业心态上的准备。要能及时发现”手段不足以保证目标实现“的问题,就要勇于改正和调整心态,选择合适的策略,这是政客和政治家的看家本领。你发现问题后不愿改变自己,反而耍脾气、使性子,皇帝再欣赏也不敢用你,何况还有与你不对付的悠悠众口?再者说了,唐朝以科举擢士,必走的道路你不愿踏实去走,想凭几篇诗文和名望一步登天,这种侥幸心理本来就不健康,何况还会招致天下士子的妒嫉腹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