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天稍稳,雨住云霁,午后稍稍晴。予独上苏仙岭寻幽,稍避上回路线,专走偏僻幽静山阶小路。独上山顶电视广播塔,途中多有幽石、古树,经景星观后,予往西山小径拾阶而去。于脚盆井处揽得幽胜处。
脚盆井来源,有个故事:唐时有道士廖仙名廖法正,通经史,善医术,精医药,曾被唐懿宗招为御医,后被封为“元妙真人”。他不愿做官,坚决辞官回景星观修道。有一次他离观出游,将自己心爱的洗脚盆送给师弟。师弟嫌臭却将洗脚盆丢弃于观北山谷。山谷里随即涌出一股清泉,且不涨不落,大旱不涸,水质甜美。因为是脚盆砸出来的,那形状又酷似脚盆,大家叫它脚盆井。脚盆井内泉水自石隙涌出,终年不断,水质清冽,口感甜美。
而此廖道士与韩愈还有个故事。景星观内有《韩愈送廖道士序碑》。序碑中所提廖道士,名法正,郴人,景星观道士。治病有术,常栖息于衡山。咸通六年(865),召入朝,为懿宗治病有验,封官、重馈均不受。赐号元妙贞人。旧志仙释卷将廖法正列为郴州九仙之第四。入湖广通志。韩愈于"唐永贞[805]年,在郴待命北上,10月取道衡潭,游南岳与廖正法接谈深为器重,别时作序送之"。
《唐韩愈送廖道士序》碑文内容:
"五岳于中州,衡山最远。南方之山,巍然而大者以百数,独衡为最。最远而独为宗,其神必灵。衡之南八九百里,地益高,山益峻,水清而益驶。其最高而横绝南北者岭,郴之为州,在岭之上,测其高下得三之二焉。中州清淑之气,于是焉穷。气之所穷,盛而不过,必蜿蜒扶舆磅礴而郁积。衡山之神既灵,而郴之为州,又当中州清淑之气蜿蜒扶舆磅礴而郁积。其水土之所生,神气所感,白金1丹砂石英钟乳桔柚之包,竹箭之美,千寻之名村,不能独当也。意必有魁奇忠信才德之民生其间,而吾未见也。其无乃迷惑溺浚于老佛之学而不出耶?廖师郴民而学于衡山,气专而容寂,多艺而善游,岂吾所谓魁奇而迷溺者邪?廖师善知人,若不在其身,必在其所于游。访之而不吾告,何也?于其别,申以问之。"
现景星观为后来重建,如下:
然脚盆井之源泉,吾探而求之,得山坳中有泉眼二,水流不辍,清冽异常。泉由此上,如下图:
更奇者,吾细看泉池“石纹”乃树纹也,上或有青苔,或裸露水中。用手一摸,真木感也。其木似古之大树,合抱十围,泉从木根上出,不知何木也。此木不知何许年也,吾估计有千年以上。怪哉!吾不禁心生敬意,亦并惋惜。此木仅剩根茎,树干全无,但经水千万年,木却不败。吾合掌作十而拜。心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木上千年必神也。人生不满百,何如木逍遥?”于是,敬而饮此甘泉,泞冽甘甜。
此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苏仙岭不过500多米。然则被称为“天下第十八福地”,名不虚传也。有仙有道,有观有寺,有怪石、古木、幽泉。历来文人墨客爱游玩吟诵。真乃宝地也。
今日重游秦观谪居的郴州旅舍,内有秦观曾游的鱼绛山图。图中瀑布从天而下,击石浪飞,如闻雷响。乃郴州古八景之一的“鱼绛飞雷”,有柳毅庙。柳毅救洞庭龙女的故事即发生于此。予心向往之,异日必往一游矣。
如此仙山佳境,吾愿纳衣一袭,往幽深处作一野人,与糜鹿为伍可也。
噫嘻,予途中遇山顶南禅寺一僧人,往西山泉湖接水两大瓶,返寺而去。不知可否入寺租住些时日?吾忘问之也。
吾每过山中景星观,吾不敢入,不懂礼数,或许唐突。往往观外一览而已。听闻韩愈送廖道士序碑在内,心实想往内一观。
吾若能有机缘,愿作山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