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昆虫,领悟生活
——读《昆虫记》有感
育才中学初一(15)班王奕涵
看了《昆虫记》后,让我对昆虫的世界有了不一样的认知。
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不到五个星期就死亡了;蜘蛛编织罗网的技能令人叹为观止,人类用三角尺和圆规也未必能画出那么出那么精确精致的网;螳螂善于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震慑、吓瘫猎物......详细地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昆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婚恋求偶、繁衍和死亡。让我看到了昆虫富有个性的一面。
一开始读,看到被作者人性化的虫子们“闪亮登场”,顿时有了兴趣。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昆虫的科学书,但在法布尔的笔下更是一本带有文学色彩的巨著。《昆虫记》让我看到了那些被人类忘却的昆虫,它们的鸣叫,一下子浮在了耳畔。昆虫的形象在我的心中一下子变得很高大了,原来昆虫跟我们人类有感情,有各种活动,他们的种种与人类并无大区别。而这,正是法布尔的研究探索让我身临其境,把一个真实的昆虫世界展现在我眼前。
继续阅读《昆虫记》。对《大孔雀蝶》这一章节极感兴趣,从具体生动的语言中我看到法布尔坚持不懈地研究大孔雀蝶:他对意外的一次蝴蝶盛宴的惊喜,看到他大胆反复揣测、严谨实验、反复精确实验和数据,一步一步的完善过程。一次实验失败了,他先分析,然后改变思路,继续有条不紊地设计下一次实验。
不惧困难的实验,大胆的猜测,勇于实践、善于观察的精神,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 “科学精神”。由此,我看向了自己的生活,难道“科学精神”仅是科学家的精神吗?不然。但是我与大多数人一样,并没有这种精神也没有这种意识。做任何事情都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巨人”。
在许多时候,例如写数学。上了初中后,不知怎的数学很不稳定。之前总认为是题目太难了,对最后的大题目只是看看,也不做深入的研究,有时看到复杂的图形,瞧也不瞧,直接略过:哎呀,反正老师要讲的嘛,自己花那么多时间干嘛?这下好了,期末都没考到优分,妈妈开始对我启动“题海战术”。有天,她突然发现我的试卷最后一题都空着,就虎着脸说:“这些题怎么不做?”我理直气壮地说:“不会!”“你是不是又忘了教训?期末后面大题目失那么多分,不就是你平时不好好钻研吗?”一语惊醒,开始有了些“觉悟”。拿出题目,开始研究,先找出已知条件,在慢慢推未知。“哎,就这样,这么简单!”我开始有了些得意,也有了些“激情”。继续狭下一问,“这个全等只有一个条件怎么求啊!”我敲着脑袋,开始烦躁,不耐烦。这时,想起了法布尔在研究大孔雀蝶时,也是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但是他毫无放弃,而是越挫越勇。我突然受到了更大的启发,重新看一遍题目,寻找蛛丝马迹,发现除了这一种方法,还有另一种,而且更直接,更简单。
《昆虫记》这本书,让我从法布尔对昆虫研究时的不懈努力,对生活有了更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