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读者认真观察过武庙各朝先人,就会发现以宗室之身进入武庙的人实际上少得可怜,也只有堪堪几位而已,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相对于外姓功臣而言,宗室子弟在同样立功的基础上,还有血统的加成,这对于臣子的威望无疑更是一个添加剂,所以自中国历史以来,在很多时候,皇帝对于上辈、同辈宗室,多是采取或打压、或夺权、或杀戮的措施来保障皇权的稳固,所以说皇室之中是非常残酷的。
而身份决定立场,这些皇帝的做法倒也无可厚非,有一定的理由,但如果过分屠戮宗室,使得国家在危亡之际无一同姓之人相助,这也是一种悲哀吧,而被北周宣帝屠戮宗室大臣的典型—齐王宇文宪,着实是这一惨剧的的受难者。
北周新星
作为宇文泰的儿子,宇文宪似乎并没有埋没父亲的英名,虽没有和几位兄长一样登临帝位,但其才能并没有被掩盖,早在幼年时便被父亲和兄长所器重,至其长大而选择任命宇文宪治理蜀地。
说到镇守蜀地,宇文宪一个十六岁的宗室,资历不足,却能被送往蜀地治理,况且还能善用权术统率下属,将政策贯彻落实,用勤勉为百姓理政,使得蜀人为其立碑颂德,为官若此,宇文宪之才可见一斑。而尚未完全成熟的他作为宗室一员,正如夜晚的新星般缓缓升起。
动乱保身
北周的这次动乱与宗室离不开关系,而在短短数年间三帝更替,对于朝局的影响颇大,这些政变的主导者宇文护和宇文宪一样,都是宗室出身,作为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在执掌国政后一直飞扬跋扈,虽然对于国家有一定功劳,但先后多次杀戮君主,威势为当时北周第一,而宇文宪也一直屈从于其麾下。
然而,在北周武帝宇文邕处死权臣宇文护后,宇文宪的地位变得微妙起来,一方面他是当今皇帝的弟弟,本就应早早归附,另一方面宇文宪一直受宇文护宠信,而宇文宪自身的才能也是非常的显著,杀之过于可惜,放之又着实说不过去。鉴于此,宇文宪在受召入朝后,便立即向皇帝请罪,表示臣服,而在之后的朝堂上言事,宇文宪一直是委婉含蓄,不过分表达,因此尽管宇文邕因为宇文宪的威名过大而心有忌惮,但对其并没有采取什么不当的措施。
君臣间的政治很奇妙,但终究唯有活着才能有未来,而面对漩涡,宇文宪选择了屈服,毕竟面对皇权而顺之,不丢人。
随帝灭齐
如果说北周武帝宇文邕一生最大的功绩是覆灭北齐,那么这场战役宇文宪的助力是必不可少的。诚然皇帝对其有一定的忌惮,但对于国事,宇文邕有自己的考量,任命宇文宪担任先锋,率领精兵推进,而宇文宪在很多时候亲自率军上阵,对于己军进行援助,并在多次回援中消耗敌方力量,最后与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让北齐军溃散而逃。
不久,北齐灭亡,宇文宪威名日盛。
宗室之殇
尽管立下大功,但宇文宪一直都有自知之明,时刻知晓君臣之别,在一些征战中主动向武帝宇文邕称病推辞,远离兵权,若是再有几年,想必宇文宪也会落得一个善终的结局。为什么这么说?在宇文邕掌权之初,其根基不稳,所以对于政敌多加杀戮,而那时的宇文宪以屈服而保存,时至今日,宇文宪的威名虽然震慑北方,功绩赫赫,但与作为皇帝的宇文邕想必,个人威望是远远不及的,所以不论是于情于理,宇文邕都不会对这个弟弟做什么,对于他而言,有这个自信和能力镇压诸臣。
但颇为可惜的是,宇文邕在灭齐后不久就去世了,而继位的宣帝没有足够威望和自信,当然还有能力,对于以宇文宪这个叔父为首的宗室集团存在着过分的忌惮,所以在武帝安葬后不久,宣帝便对宇文宪下了杀手,其享年三十五岁。
虽为一代宗室名将,在政变时主动屈服,求得多年之安,同时保家卫国,立下赫赫战功,但最终还是因为威望之高、宗室之名而亡,所谓君臣,或许就是如此复杂吧!
国之盘维,旡出其右。为将若此,可谓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