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慧觉
有位女性朋友,不断给我发微信,倾诉心里的难受:
“这两天看发展心理学,家庭生命周期表,看了就心痛。”
“这几天总做梦,梦里都是儿子的背影。”
“单位的人都在劝我要二胎,说儿子出去上学了,身边还有一个。”
“我有点羡慕别人家有老二了,真想要一个!”
一位女同学也频频电话联络:
“我被女儿的老师叫到学校,老师反映,孩子不怎么跟别人交流,总是独自玩耍。上课时不专心,老走神。”
“我的先生好像生意上遇到了问题,总是忧心忡忡。我问他,什么也不对我说。”
“总觉得,家里要出大事,可是又不知道能做些什么?”
发微信的朋友奔四的人了,一所学校后勤任职,目前在考工作职称。儿子初一。爱人是市政部门的司机,每天早出晚归。
打电话的同学,年近不惑,某三甲医院护士,刚生了二女儿,在家休产假。大女儿小学三年级。先生披星戴月,整日忙生意。
网上,“生二胎”的热议,有说要的,有坚决不要的,有举棋不定的,有临风观望的。
我想问的是:要孩子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刚生了孩子的同学说:“本不打算要老二。有一次先生喝多了酒,哭得一塌糊涂,觉得生活没有激情,特别想再要个孩子。”
她觉得,孩子就像家里的新生力量,能给先生带来新生。
我问她:“带来新生了吗?”
她摇头,“除了让生活压力更大,除了没有时间再陪大女儿,除了让先生更早出门,更晚回家……当初心里所憧憬的,好像都没实现。”
肯定,因为——他们要孩子的动机不纯。
我同学,小学一年级,父母就离婚了,爸爸从此杳无音信,妈妈再婚,把她送到姥姥家。没人陪她,没人跟她说话,从小学到初中,形单影只。高中后,变得开朗些,交了几个朋友,我是关系最好一个。
她的先生,三岁时妈妈离家,几乎没管过他。他是跟舅舅长大的。
通过他们的原生家庭模式,可以看出,他们的童年,都没有与异性父母相处的经验。结婚后,自然也习惯,以工作忙来回避亲密关系。他作为父亲,不会也不想陪伴女儿;而母亲,陪伴女儿的方式是,你看你的书,我看我的书,不讨论也不交集。
自然,大女儿,学会的,是不交朋友,习惯的,是在自己的思想境地神游。
由于父亲给到的是社会的、事业的能量。而他们,都缺乏父爱,所以,人到中年,事业也遇到瓶颈。
想当初,幻想一个孩子能“拯救家庭”的希望不仅没实现,还因此加重了生活负担,剩下的,就只有焦虑了。
我朋友,出生在半知识分子家庭。妈妈是老师,爸爸是工人,她有个姐姐。
爸爸脾气暴躁,不是和妈妈吵架,就是吵她。妈妈被吵后,心里委屈,总找她倾诉。姐姐自小成绩优异,受父母青睐;而她,处处不如姐姐,常被父母贬损、打骂。
她的先生,老实厚道,对她不错。但她,想要更多关注。
儿子小时候,自然和妈亲密。她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而现在,儿子到了青春期,喜欢关上门,喜欢和同学打球,喜欢在自己的世界中思考。她自己的价值感一落千丈。
她想把对家庭的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上来,却发现工作升值空间不大,处处力不从心。
当年,那个被贬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感觉又升了起来,压都压不住,而要一个“二胎”,堂而皇之地“躲”回家,是她的如意算盘。
我把我同学的例子讲给她听。听得她毛骨悚然。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察觉焦虑的真正源头。因为,它通往的是内心最深最深的恐惧。
因此,很多家庭,明明是夫妻感情出了问题,却要孩子来负责。明明是做事力不从心,难道,添一个孩子力就从心了?
我们的社会瞬息万变,很难掌控,唯一可以抗衡的是,以不变应万变。
阳明先生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唯有修心,才是立足之本。
朋友问我:如何修心?
答曰:面对!
——当“一无是处”的感觉浮现时,不再逃避,不再顾左右而言他,不再向外探求,而是将自己置身于这种感觉中。也许很愤怒、也许觉得悲伤、也许要大哭一场……
哭过之后,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前行,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