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赴伟大复兴新征程

       10月1日出版的第19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未来逻辑,为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从先秦时期“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再到隋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等历史佳话,更是生动诠释了各民族之间的血脉相连、休戚与共。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人心齐,泰山移。”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内生动力。无论是抵御外敌入侵,还是应对自然灾害,各民族始终团结一心、携手共进。“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各民族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共同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抗击疫情斗争中,各民族守望相助,构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抗疫防线。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大势所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只有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必然。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融合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新时代,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