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从不缺感人之事、励志之人。在这个六月,因为一所大学和一位考生,人们心灵的最柔软处,被再次触碰。朋友圈里,人们毫不吝啬点赞与转发,满含着热泪分享着这个感动中国的故事。
故事不再赘述,但是缘何在这个夏天,似乎在一夜之间,便感动了你我,感动了中国?
感动之一:谁说“寒门再难出贵子”?
随着各个地方高考分数的公布,“状元”又成了人们朋友圈里转发的高频关键词。一天,一篇名为《从“外交留守儿童”到北京高考状元》的文章一时感动了众人。这篇文章之所以火,一是因为外交官鲜为人知的生活;二是因为父母都是外交官,但常年无法相聚的情况下,孩子是如何生活与学习的,如何成为状元的。当人们还在感动与感慨的时候,也正是这位熊轩昂同学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候,耿直地谈到家庭条件、教育环境的问题,比如他说,“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于是,一时间,关于出身条件的讨论又被频频转发,大家似乎都在点头,嗯,现实就是这样,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断又被挖了出来。人们的态度确实像极了墙头草,似乎已经忘记了作为外交官家庭的不易,而是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出身、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城市与农村等等这些问题上。
我没有做过心理学方面的分析,但是我想,人们更愿意把自己想象成弱者,想象成弱势群体,看吧,我之所以不行,是因为我出身不好,家庭不好,学校不行,地方不行。
舆论真是有意思。
几乎一夜不到,甘肃考生《一位甘肃高分(648分)考生的请求》以及清华迅速的而温暖的反应被广为称赞。人们被这位考生感动,被清华感动。再次,不惜热泪,不惜转发。
我们为什么被感动,是因为在这样的所谓“寒门难出贵子”的舆论下,这位男孩的故事是一股清流。人们看到,身体不幸、家庭不幸的甘肃考生成功了。除了本身的不幸,这里有个定语——“甘肃”,是甘肃考生,而不是上海考生,广州考生。为啥?因为“甘肃”、“西部”、“西北”这些地方的引申意义或许就是“贫困”、“落后”。
这样的地域,这样的家庭,这样的身体,依然没有阻碍这位男孩考高分、上清华。
试问,所谓的“寒门”是不是很多人不愿意进取的绝好借口?是不是?
真正的强者与其抱怨,不如奋斗。
身体健全的你,家庭健全的你,身在大城市的你,如果遇到这位考生一样的境遇,你能考到648分?
我们被他感动,是我们看到努力原来是有好成果的。但前提是,你努力了吗?
就像现在很成功的马云说:
“我是个很笨的人: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成功了。我想,如果连我都能够创业成功,那我相信80%的年轻人创业都能成功。”
但这,只是理论上。那些80%的人去哪里了?
是不是,一些人就成为了键盘侠?
感动之二:遥不可及的清华原来是如此温暖!
清华是中国学生和家长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但也遥不可及、高高在上。庙堂之高,梦想之远,之于很多人,清华也就是想想而已。
我们看到,在甘肃高分考生的故事和请求被清华关注到后,校长打电话亲自过问,招办主任及时回复,而同时那封回信也火遍了各大媒体。
这一次,这封文采飞扬、情感真挚的信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第一学府应有的才华、姿态、精神与情怀。
人们关注它的不再是分数多高、排名多好、状元多少,而是它是温暖的,亲切的,通人情的。
这样的学校完全符合人们心中对好大学、著名大学的高期待。
于是,为它点赞!
感动之三:清华感动不只是魏祥,而是你,是我,是他,是亿万普通人。
看到朋友圈里对这个新闻的转发,很多朋友总会特别引用这封信的一句话“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当人们看到这句话时,或许已经忘记了魏祥是谁、甘肃考生是谁,清华干了什么。人们想起的,或许更多的是自己的痛苦、自己的不易,这句话,直击心灵,成了一剂良药,给你温暖,给你慰藉。是的,人生实苦,我要足够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