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暗时间这本书是因为2011年的时候开始玩豆瓣,在豆瓣读书上看到这本人气很高,非常推荐的书。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是2014年夏天,根据书上残留的笔记,那时应该只读了2小节就放弃了。这一次刻意练习小组让我又重新有机会拾起这本书来读,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1、自己的想法在进步。
2、流行的文化和学习方法,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先来谈谈第一点。
自己的想法在进步。
我还是一个比较坚持阅读纸质书的人,因为做笔记很方便。而一本书如果反复被阅读的话,其实在一段时间之后,你对同一个重点的内容的感悟可能会不一样。我把这个理解为自己的想法在进步。
所谓的进步,其实是自己想法的深入,或者用这本书里的逻辑来说,就是思考在深度,越来越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不会再停留在这个问题的表面了,而是会找到这个问题的核心逻辑在哪里。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之后,再去思考这样的模型可以作用在哪些其他问题之上,或者去思考,其实已经经历或者思考过的哪些问题,他们的核心逻辑也可以套用这样的模型。
这是我一直在训练自己思考的一个要求,在不经意的二次阅读中,发现即便没有刻意的联系,3年的时间,也确实可以给一个人的思维深度加深。
以前,总有人跟我说,不要着急,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不够透彻是因为你还年轻,慢慢来,阅历多了你就知道了。
现在我不否认这点,也确实肯定和承认这点。但是我更清楚的是,一个思考的深度,其实是可以通过后天反复刻意的联系来加快进程的。而这个就是我第二点想要说的:
学习与思考,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时代,其本质是一样的。
对刻意练习这个事情,其实是李叫兽14天改变计划所强调和推崇的。而李叫兽强调刻意练习的目的,是希望这些营销的方法论,能够在我们实践、工作中的每一个瞬间,被无意识的想起并运用。
这也是本书作者强调的一个观点:拒绝死知识。
死知识就是通过阅读和学习的知识,他们只存在于你的大脑和记忆之中,而不会在你每一次需要用的时候,蹦出来。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你对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理解、推导,演变成自己的知识,甚至可以看得到别人 看不到的点,在心中反反复复的思考与盘算。这就是作者所推崇的暗时间,也是作者所推崇的学习的专注力和有效的学习。
对于学习和思考,其实不管是2011年的本书作者刘未鹏,还是最近一直在烧脑的李叫兽,其实本质的、核心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就是反思和内化;寻找核心与本质;重新创造解决模型;不断写作,创造与知识持续的黏性;不断回顾、反思与总结,创造持续的迭代。
在读本书之前,与一个叫兽的群友沟通,他说即便他有着学习的周期性状态,他也能保持一个思考和问题分析,他把这个归结于自己已经养成了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并且自己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思考逻辑体系。
他问我这样讲是不是有点张狂,我说并没有,因为其实这就是暗时间中所说的,当你反复练习,练习到一定程度后,外显记忆或转化成内隐记忆。说直白些,就是原本要用脑子去想的事情,现在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骑自行车,在学习初期,你要刻意的去保持平衡,但是当你已经完全会骑自行车的时候,你根本不会一边骑一边思考如何保持平衡。这就是外显记忆转化成内隐记忆的体现。
暗时间是一个教你如何内化知识的书,包含学习技能、时间效率、知识结构等方面内容,在此摘抄一些书中的有益部分,作为结尾:
如何让知识形成应激反应?
1、养成习惯,主动回顾与复习;
2、创造回忆的机会:与人讨论;整理笔记;书写
3、设身处地的虚拟别人的经历;(用别人的案例去套用学习的营销方法论)
4、抽象与推广:从问题中找打本质,重新塑造解决模型。
5、联系比较自己的经历。
作者自身的学习习惯:
学习与思考:
1、凡事用Google
2、看书挑剔,只读经典;
3、做读书笔记
4、思考
5、多看心理学与思维的书,这些书都是跨科学的。
6、学习一项新的知识,必须问自己的3个问题:本质是什么?第一原则是什么?知识结构是怎么样的。
7、学习和思考过程中,反复问自己:
1)你的问题是什么?
2)到目前为止,学到了哪些内容(提醒自己总结和回顾)
3)将自己学到的内容讲给别人听
4)讲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听(一个完全不懂的人,会令你深度挖掘实物的本质)
5)反省和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
6)养成反驳自己的习惯
7)问自己,本质是什么,看到核心了吗?还是只是流于表面?
时间和效率
1、要事优先(不是紧急优先)
2、重要的事情,大块时间完成。
3、善于利用小时间
4、重视本质
5、提前积累(提前规划,提前积累,比别人先一步)
6、退订订阅号(重要的东西,你在别的地方也会看到的)
7、有时间吗?总结一下吧
8、带着问题去读书,读书只读自己想了解的那部分(互动型)
9、读书分为两类,知识类和思维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