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53年,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庄姜做妻子,庄姜虽然长得漂亮,但却没有生孩子。之后,卫庄公又娶了陈国一个叫厉妫的女子做妻子,虽然这回有了个孩子,不幸的是这个孩子夭折了!还好,厉妫的妹妹戴妫为卫庄公生了个儿子,叫公子完。因为戴妫死的早,庄公就叫正妻庄姜抚养公子完,并把他立为太子。
卫庄还有一个宠幸的小妾,这个不知名的小妾生了个儿子,叫州吁,也是卫国州吁之乱的主角!卫庄公非常喜欢这个儿子,十分宠着他。相反,庄姜十分讨厌他。这个和郑庄公和弟弟共叔段差不多。不过一个是母亲喜欢,一个是父亲喜欢,一个夺位成功了,一个失败了!
州吁长大后,很是勇武,喜欢军事。有事没事带着一帮子人带着一帮人耀武扬威。庄公很喜欢他,所有就由着他疯。这个时候,卫国大夫石碏,看到了这种情况潜伏的危机。因为他认为那些大凡受到宠爱的人,多半都骄横无比。那些骄横霸道惯了的人,一旦地位下降必然不会心甘情愿接受,必然会产生怨恨,而心怀怨恨的人,是很少有人能够克制住自己的。对于州吁,一向恃宠而骄,今后他的哥哥继位后,肯定会因为不安分而作乱,这是国家潜在的隐患。
的确如此,你看那些骄横惯了的,几个是安分守己的,一旦不如意,往往怨恨别人,从而做出一些报复别人、报复社会的事。时间在变,道理却依然。
于是,这个颇有远见卓识的大夫石碏,就跑去对卫庄公说:“庄公啊,我听说父母疼爱孩子,就要好好教育他遵守道义,走正道,千万要防止他走上邪路!如果总是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往往会让他变得骄横、奢侈、淫乱和放纵,这样就会走上邪路啊!现在如果你想立州吁为太子,那么就明确下来他的地位。不然,那就该好好管一管他了,不然终究是会酿成祸患的啊!”
但是,卫庄公和所有宠溺孩子的父母一样,对于石碏的忠告,他听之任之,并没有放在心上。石碏有个儿子,名字叫石厚,和这个州吁那算是臭味相投,一天就鬼混在一起。石碏想制止,但也没有制止得了。劝国君,国君不听,管孩子,也管不住,老贤人石碏,也是很无奈啊!公元前735年,宠溺州吁的卫庄公死了,公子完继位,就是卫桓公。这个时候,石碏申请退休,也回家养老去了。估计是心想,既然管不了,就由着你们去折腾吧!
卫桓公一继位,自然就看不惯这个骄横奢侈的弟弟,而且也是他执政的威胁,于是就便罢了他,州吁逃离卫国。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被郑庄公打跑的共叔段,也算是同命相怜,他乡遇知己了。公元前719年,逃亡在外十多年的州吁聚集了一帮人回到卫国,并与石厚等密谋,终于在一次宴会上弑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君,史称卫前废公。卫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遭到弑杀的国君,从此开启了弑君的先例。
当上了国君的州吁,想转移国内的注意力,加上卫桓公时期因为共叔段的儿子公孙滑与郑国打了几仗。当时宋国公子冯跑到郑国,郑国给保护了起来。所以,州吁就联络了卫、宋、陈、蔡四国联军进攻郑国,不过被老奸巨猾的郑庄公化解了。
由于州吁是靠阴谋篡的位,加上又连连发动战争,得不到卫国百姓的拥护。于是,石厚就跑去向他退休的老爹石碏讨教稳固国君地位的办法。一直在想办法除掉这两个祸患的石碏就给他们出了个注意,说是去朝见周天子,得到天子的肯定,百姓就会拥护他了。石厚又问:“这个周天子远在洛阳,怎么才能去朝见呢?”
石碏说:“陈国的陈桓公现在很是得周天子的宠幸,而陈国和我们卫国关系又好,委托他向周天子求下情,应该没得问题。”于是,州吁和石厚就按照老爷子说的,一起出差到了陈国。他们做梦都没想到,还是中了石碏设计好的套路。
没想到虎毒尚且不食子,石碏却派人跟陈国说,这两个人是杀害卫国国君的凶手,现在自己老了,卫国又小,拿他们没办法,请陈国趁机帮忙处置一下这两个人。估计这种弑君的人和助纣为虐的人,陈国君臣也是看不惯吧,就顺水推舟派人吧州吁和石厚抓了起来。并请卫国派人来处理。这一年的九月,卫国右宰(官名)丑(人名)到陈国,在濮地杀了州吁。州吁弑君篡位,不到一年,便被石碏借刀杀人给除掉了。本来考虑到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想给他条活路。结果,石碏派家臣懦羊肩前去,把石厚也杀了。
《左传》记载: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29)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就是说,石碏是个纯粹正直的人,讨厌石厚与州吁一起为恶多端,就把自己儿子一起杀了。大义灭亲,说的就是这样的人!
从这段故事和共叔段的故事可以也看到,州吁和共叔段都是由于父母溺爱,导致骄横,产生了非分之想,从而引起身败名裂。父母溺爱孩子,小到导致一个家庭分裂,大到引起国家动乱。教育孩子,就当像触龙说赵太后说的那样,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何为深远?就是引导其走正道,不要太过宠溺,导致其骄横、奢侈、淫乱和放纵,而是教育他做一些顺应道理的事,就像国君行事得当、臣子奉命行事、父母对孩子慈爱、孩子孝顺父母、兄长爱护弟弟、弟弟敬爱兄长。